查看: 1661|回复: 0

永不过时的"黄寿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7 15: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泪人怎笑 于 2019-3-7 16:01 编辑

厚土浸宝气,补天更遗珍。
肤有明月色,地若冰雪纯。
温软醇厚,古意深浓。
色悠远,而德重迟,
得此石中美,懒记少年时。
1
年年流行的“寿山黄”
拍卖季节,不少朋友们都忙着四处赶场,有个专追田黄的朋友在微信和笔者感叹,说看见一块黄石头,以为是田黄,兴致勃勃去了之后,发现只能算是“黄寿山”,白跑了一趟。但仅是“黄寿山”,最终还是被人举出了十几万人民币的成交价。
笔者的朋友圈里,每天和黄石头有关的消息,真是不胜枚举。有人总结说,“黄石头”永远也不落伍,年年都是时髦。

郑世斌 田黄石 清新禅妙香薄意摆件
仔细想想,这话真是不错。黄色在中国人心里,比外国人要重要的多。几百年来,在国人心中,黄色即是“皇色”。朝鲜当年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时,李朝的君主便不能用黄袍,仅能着红而已。因为黄是正色,不是皇帝,用了就是僭越,为着这个缘故,黄色的石头也跟着身价百倍。

郭功森 都成坑石 九螭摆件
“黄寿山”这个概念,在寿山石里并不陌生。之所以特别尊贵,主要源于田黄。田黄的黄色,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与之色调接近的其他坑中,即多以类其色调为美。
拍卖场上,有些时候甚至刻意给黄寿山标克数,即引得竞买者向田黄联想,纷纷奋力出价,近年来甚至有过这类“按克卖的黄寿山”低开高走,价翻十倍的戏剧性例子。
2016年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来闽展出,就有好几件帝后宝玺,被标为“黄寿山”,大家隔窗用力判断,也都说不好到底出自哪个山头坑口,只能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经此一役,大家对于“寿山好黄,帝王亦爱之”的概念,又再度得到了验证、巩固。

田黄石 螭虎衔芝方章
2
寿山之黄何处来
寿山石里的黄色,来历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天生就是这种色彩,另一种则是于土壤中沁润同化的结果。
芙蓉,善伯,汶洋,杜陵,坑头,高山、大山、旗降等等,均是天生带黄之种。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九读”系列印钮中,就有黄芙蓉材质,与田黄并列,但日常芙蓉之黄,则多为俏色,零星半点,难有那股尊荣的气势,故此芙蓉此中,亦属“好黄难求”之列。再如善伯之黄,鲜明,但柔和内敛,有时混入一些红色,虽然大部分有糕点,但高级者,反射光尤为灿烂,具体的情况,还是与石质有关。

林发述 善伯洞石 人物摆件

坑头石 旭日东升套件
而汶洋之黄,属焦黄,色调相对稳重,深沉。浓黄的汶洋石极为少见,且一般不易有玩石者最怕的内爆、开裂情况,这类石,普遍的说法是即便远赴北方,遇到干燥气候也不为所动。浓黄的汶洋,笔者也曾上手一二,以笔者个人曾有的经验看来,其重量较之普通汶洋石要沉,大约是质地特别密结之故。
这种级别的汶洋,颜色深郁、稠厚者,仅看照片,颇有“田”味,但上手之后,虽有蜡质感,却无田黄的油润,也谈不上有丝,不至于有所混淆。可即便如此,这类的“黄石头”也已弥足珍贵。

陈达 汶洋石 云纹薄意方章
笔者近来便上手一方正章,以此品为材,据说是陈达先生新作。此件通章不落他常用的砂地阳文,亦不做“清供图”之类,仅在印章顶端随形略刻几缕流云,观其心意,大概也就是因为爱惜此类汶洋的难得,不忍损其色质,故此有意不作过度雕刻,取其天然之美了。
荔枝、坑头中,也有黄色,但多属俏色,少有整章都是浓黄的例子。此两者,虽然一山坑,一水坑,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颜色较少,偶有黄色,也显得轻盈靓丽,在甜美之列。

荔枝洞石、牛角冻石、善伯洞石 文玩套章
至于高山中,笔者在今年东南秋拍一方桃花冻中见到的黄色,犹如云霞流转,叫人印象深刻。但与荔枝、坑头一样,也是“娇俏”多于醇厚,气质上全然是活泼外放一路的。

郑则评 高山桃花冻石 渔舟小憩薄意章
有石友曾问笔者:是否质地清透,黄色便会明艳一些?这一点上,笔者只能说并非如此。同样通透者如大山晶,亦有黄色,但质地最通透处,依旧是色调较为老熟内敛,甚至比之善伯,都更收束一些,且略带着一点青气。
由此看来,坑口、石种对于色调的影响,实际上是远大于“底地”是否清透这一因素的。

林文举 大山晶石 江南好薄意摆件
当然,所有山坑之中,杜陵之黄,是与田黄最为接近的,不但颜色相类,如琪源洞出产者,连流动的宝光也极为类似。过去笔者拙作中,不止一次提到好杜陵有“赛田黄”之称,都是指此类佳品。
好在杜陵的光感较硬,较亮,丝纹也与田黄大相径庭,仔细辨认,仍不难辨别。不过,老杜陵一落包浆,色彩光度便趋于柔和,如晚清、民国时期的杜陵石,若不详辨硬度、丝纹,经验不足者即便上手,也有错认之可能。

林清卿 都成坑石 花卉薄意章
相对而言,旗降就好认得多。旗降石的黄色,饱和度不高,没有特别梦幻的色彩,可以归入淡雅一类,色彩绝不咄咄逼人。曾有玩石十多年的朋友对笔者说,旗降早年开出时,因为颜色正,又有叶腊成分,因此被当芙蓉销售。当时加良山的芙蓉大矿未开,旗降气质又较沉稳,很合文人们“君子端方厚重”之感,有这一折,也不奇怪。

王雷霆 旗降石 寿比南山钮章
不过早年出产的旗降石,质地都极好,亦有黄的相当浓郁的例子,如王雷霆、林发述,都刻过这样的好石。尤其是后期曾出过一批银包金旗降,白皮细腻者,皮下刻出的黄石部分甚至有灿然生辉的情况。
八九十年代,如俞世英、黄忠忠等,刻过不少,都是大材。今天大家走逛市场,一个小印章旗降料也不容易找到,回想当年以色调富丽的大旗刻摆件,真是奢侈至极。

俞世英 旗降石 十八尊者图薄意摆件
3
土德孕生的“寿山黄”
说完矿脉中出产的黄石,就该说第二个来历:土里沁润出的黄石。
所谓“土里黄石”,多半属于“坑产”,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掘性石。这类石种的黄色,来源于土地,不管你原本是什么色调,混入土中千年万载,也要被“改造”出与土地色彩相同的表征。田黄这一品,就是“掘性”“地出”的最高级别。
掘性石带黄者是个常态,这类石老结,稳定,但母矿却不尽相同,因此个体的差别也很大。名家以掘性石雕刻者不少,常有一些有趣的佳作,如郭功森就曾用掘性石刻过一件八仙过海,人物头脸,不过绿豆大小,但五官神态,无不神妙。一看造型,就知道是极小个的掘性石刻成。也亏得这类石种凝结稳重,可以经得起这样的搓磨,倘若是松散的石种,下刀即崩,大约也不容易成就如此玲珑佳品了。

郭功森 掘性石 八仙摆件
再如鲎箕、鹿目、牛蛋,都是赫赫有名的掘性石。这些品种中的“黄石”,质地好者,往往被以“田”作为后缀,虽然论及质地,与田黄未必比肩,但也能看出玩石者夸耀质地之意。
鲎箕产于高山矿洞之下,与田黄最为接近。粗者石皮厚,黄色看起来较为干燥,但细润者,若有人报称为田,大家也都难以辨别,多是将信将疑,因此也有人曾经把鲎箕叫做“寿山的第二种田”。
这类言意虽然不免夸张,也可看出部分人对此品与田黄同宗、同源的看法。据说鲎箕高产时,山上山下的石农为石矿归属,多有纠纷,对峙也司空见惯,足可见这“黄石头”给大家带来的影响之大。

鲎箕石 群螭戏珠钮章
牛蛋亦为掘性,就没有鲎箕这么幸运。大部分牛蛋都石皮粗厚,肉质也硬结,特别滋润者,也不过被拟作硬田。究其原因,或许还是因为母矿石性太重。笔者一次和朋友聚会,见他手中攥着好大一块牛蛋,借来一玩,手头极润,简直可以媲美芙蓉,但颜色看来,就是偏燥,缺乏柔和、凝腻的外观,更不用提通灵润泽的气质了。

黄丽娟作 牛蛋石童女钮方章
掘性之中,笔者最偏爱的当属鹿目。坊间有一种说法,所谓“粗杂田石,不如上好鹿目”,一块上等的鹿目,通常石质凝结,分量不轻。九十年代,寿山石界的学术大佬陈石先生,出过一本关于寿山石的著述,即明确鹿目的坑口,位于杜陵、马背石的矿洞之下。
有书籍说鹿目亦存在洞生矿,但这一说法未见明证,仅笔者所见所闻,大部分雕刻师或石商,都对“洞生矿”之说不以为然,认为矿洞挖出的不能算是鹿目。此亦系一说,暂且存疑,到来日再做考证。

郭俊杰 鹿目石 牧归薄意摆件
市面上常见的鹿目,多为坑产,为次生矿,是独石崩落,在土地中埋藏久远而成。也因此,多带有浓厚的黄意。这与田黄的成理类似,就无须赘述。鹿目的原石,糕,杂不少,如果切章,实在不易,因为切到中心,往往有各种令人挠头的特征,纯然老熟的石肉,在这个石种里即是昙花一现。
所以市面上的鹿目,多也是刻薄意、圆雕,因为深切下去,很难肯定里面是什么样子,风险甚大。
昌化老黄,也似鹿目,但是鹿目上品,是老黄无法比拟的。近来的外来石种类鹿目者,更为无奈,时间稍久就有褪色问题,有些甚至出现自内向外氧化,如蛀牙一般发黑,发暗的情况。这些问题,鹿目身上都不存在,可以说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石性”的典型了。

林清卿作 鹿目石岁寒三友图薄意随形章
作为掘性石,鹿目与鹿目之间,也大不一样,母矿石性较重的,成石之后质色干燥如硬泥、土块,这类鹿目,燥而干硬,没有什么把玩的必要。
而母矿通灵的好鹿目则不同,石体多凝结,内敛,民国时期出产的老鹿目为最上品,润泽凝结,逼似田黄。当年挖出之后,有一批鹿目被石商所得,石商惜材,不少都交给清卿雕刻薄意。
如今拍场上,清卿所刻之鹿目,都是经典。笔者曾听韩天衡先生说,当年吴昌硕亦藏有一鹿目山子,可见此品当年之风光,名仕如缶翁者,对其也不免钟爱。

林清卿作 鹿目石清明诗意图薄意摆件
鹿目既属掘性,当然也有石皮。与田黄一样,石皮的好坏,也是判断石质的窍门。粗厚的石皮,石肉常常就不太细腻,而石皮细腻,往往所刻出的石肉,会越来越为精彩、纯顺。
业内雕刻人,对于鹿目石皮的创作,利用都相当重视,以至于培养了一批极好此道的石友。笔者就曾在朋友圈中,见到一位玩家,因为自己的鹿目托给别人雕刻,却被对方把石皮全部剥掉,未做保留、利用而大发脾气。这虽然是个人的例子,但也能说明大家对“黄石”之美的执着。
鹿目今已基本绝产,但就笔者所知,九十年代末,尚有较好的鹿目产出。但彼时于坑中掘出者,也未必都在质地上能尽如人意。有石农于九十年代末期,挖得一件成人拳头大小的醇厚黄石,珍藏多年都不舍脱手,直到家中急需用钱,才肯拿下山寻买主。

郭懋介作 鹿目石渔樵耕读人物摆件(局部)
笔者一次见到薄意雕刻家郑世斌先生所刻的一块六面鹿目,色调老熟,石皮细腻,大为吃惊。此石宝光醇厚,放在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若非带有点点红意,仅看局部图片,几乎要误为田石了。
笔者后来拜访郑世斌先生时,听他本人说,此鹿目是九十年代末坑产,当时石农挖了两年多,最好的一块即是此石。他极为喜欢,因此虽然石农喊价不低,但他还是买下,打算自己收藏。

郑世斌先生刻此鹿目时的留影
石质纯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此石在他家里大约在家放了十年,石性全然未改,反而越发宝气横溢,令他也啧啧称奇,遂决定郑重以待,刻以满工;最终断断续续,居然刻了半年之久,认真程度比之田黄亦不逊色。
这件作品,笔者前日在东南图录中见到,方知原来已经为这石界大拍征入夜场去了。实话实说,鹿目虽好,但不比田黄,东南夜场中收录者,仅有两次,且都是清卿所刻的民国老石。即便王雷霆所出,亦不过在日场中拔高身价而已。
但此件鹿目,可以说是一“全品”:
从质地来说,有三个优势——一来,石皮细润,且肉质凝结,唯反射光略硬,但上手凝结、沉重,手头滋润过人,虽然黄意浓厚,毫无土性;二来,笔者观其色彩、硬度,认为母矿当为马背石(后向姚春茂先生请教,亦得到认可),性质稳定,没有暗伤之虞;三来,毕竟已是出坑二十年以上的物件,虽是新刻,却全无火气,老石一旦把玩,势必包浆也快。若在玩家手中,今后的乐趣不可限量。

郑世斌 鹿目石 山居即景薄意摆件
从工艺而言,也有三个优势——首先,其为六面雕刻,在薄意作品中的确罕见;其次,郑世斌先生尚宋元画意,因此立意也不低俗,所刻薄意古韵十足,布局有度,不似坊间那般一味刻得花团锦簇;第三,为留皮雕刻,俗一点说,这是一个主流,大家乐于接受,从雅的方面来谈,又是人工结合天然,是正宗之举,绝不自外于法度。

回过头来说,如郑世斌这样的薄意高手,如今想请之作一件满工,工价是决计不菲的。若非如此美丽的“寿山黄“,又岂能吸引雕刻者这样自动自发,殚精竭虑地去加以巧妙、高雅的工艺呢?
此亦可见,无论石农、石友、石商,还是雕刻师,对于“黄石头”,总免不了要另眼相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