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戏曲乡,梅花苦寒来。戏曲之乡好戏懂戏的浓郁氛围,梨园名家不吝赐教的优厚条件,为天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京剧演员,其中多人更是捧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京剧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得益于京剧人才的培养储备以及对优秀剧目的排演锤炼,天津近年来上演了诸多京剧精品演出,丰富活跃了天津的文化演出市场。 2010年11月,京剧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值此之际,人民网天津视窗专程走访天津市梅花奖得主畅谈自己的艺术之路,共话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1月14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裘派名净、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孟广禄接受人民网天津视窗的专访,与广大网友分享自己的京剧之路,畅谈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孟广禄说,自己还是个懵懂孩童的时候就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4岁起便在人前亮相开唱。偶然从话匣子里听到裘盛戎先生的演唱,被大师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毅然放弃了唱了十多年的老生,改学了花脸。 几年之后,报考天津戏校失败的孟广禄却以在津录取的唯一考生的身份,走进了中国戏曲学校,期间得到了孙盛文、侯喜瑞等京剧大师的悉心传教。回想起在北京学戏的日子,孟广禄不住感慨,能得到这么多老艺术家的指导,自己是万千学戏人中的幸运儿。 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孟广禄再一次报考天津戏校失利。受困于家境,孟广禄只好到剧团拉幕,而这幕一拉就是四五年。孟广禄说,即使这么不得志,这四五年里自己仍旧起大早喊嗓子,一天也不曾间断,而这番苦功也在适当的时候得到了回报。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首届全国戏曲院校京剧学生电视大赛。孟广禄说,自己也非常关注比赛,看着这些稚气未脱的学生演员,总会想起自己早年间练的功、吃的苦。“学戏就是苦,但若不受苦,你永远也唱不出来。”孟广禄如是总结道。孟广禄表示,这次“学京赛”中确实涌现了不少好苗子,但单纯的把孩子们分成金银铜奖,势必给他们带来太大的思想压力,不利于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还是应该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社会因素,让他们更关注京剧本身、专心于自身表演的提升。孟广禄说,身为父母,自己希望社会能给这些孩子创造一个绿色的发展环境,保护好他们,让他们明白在艺术道路上行进靠的就是踏实与刻苦。 “踏实刻苦搞艺术”的精神也成就了孟广禄这位“二度梅”的获得者。谈起两度荣获梅花奖的经历,孟广禄谦虚的表示,一出戏就好比一盘菜,没有好的厨师和辅料,主料再好也成不了可口佳肴,因此,自己的成绩更得益于剧团全体的通力配合,自己也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对京剧人来说,“二度梅”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孟广禄说,成绩都已经是过去,自己在艺术上还有许多有待成熟的地方,还要一切“往前看”,演绎更多的剧目、追求更好的艺术。“我还能更好!”,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指引着孟广禄在京剧的道路上继续拼搏。 新编历史剧《郑和下西洋》是孟广禄二度参评“梅花奖”的剧目,访谈中谈起这出戏,孟广禄也是颇为兴奋。孟广禄介绍说,《郑和下西洋》自2008年首演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曾获得全国汇演金奖,也曾登上2009年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前不久举办的中国戏曲学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演出上,自己也是用戏中的唱段为母校校庆献礼。孟广禄说,与传统剧目不同,《郑和下西洋》布景华丽、灯光绚烂、乐曲优美、编配繁复,交响乐队与传统京剧乐队交相辉映,场面宏大、美轮美奂。除此之外,这部戏还紧扣住京剧的内核,唱腔优美、剧情感人,绝对称得上历史剧中的新经典。 当下,文化的交流融合空前活跃,传统的京剧艺术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对此,孟广禄表示,现有的流行文化能否代表中国文化,还是一个疑问;而京剧艺术之所以能在两百年间广受喜爱和追捧,说明这艺术反映了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观众,我为我们文化的发展着急。”访谈中,孟广禄也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怎样做文化才能有益于民族的发展。 访谈最后,孟广禄表达了自己对天津观众的感情。孟广禄说,天津是自己的家,自己也把天津的观众视如父母。从天津观众的叫好声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爱,在天津唱戏自己总要使出百分之五百的劲。“这片土地培养了我,我要用更成熟也更有魅力的表演来回报父老乡亲。”孟广禄向长久支持自己的天津戏迷表了态。 (刘洵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4434.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孟广禄:踏实刻苦搞艺术给中国文化争口气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