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南国书香节第四天,作家与读者互动最大的亮点非昨天下午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签售会莫属。在购书中心6楼的演讲厅,季羡林的儿子季承与现场不到百人的少数知情读者和多家媒体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交流。 南国书香节第四天,作家与读者互动最大的亮点非昨天下午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签售会莫属。在购书中心6楼的演讲厅,季羡林的儿子季承与现场不到百人的少数知情读者和多家媒体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交流。 为何写书:“社会各界对父亲了解太少” 季承是季羡林的儿子,是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高级工程师。 “倾真情,说实话,子不为父隐;求学问,薄亲情,父不悯而苦。”签售现场会上打出一副对子表达了季承与父亲之间的特殊关系。 “作为父亲唯一活在世上的后代,我写我父亲季羡林,最重要的动因就是我发现媒体和社会各界对父亲的了解太少了,我想将我作为儿子眼底下的父亲写出来,告诉大家关于我们家的故事。”季承告诉在场的读者,“一些评论家认为《我和父亲季羡林》写得很‘残忍’,但我有权利凭良知和自己的真实经历感受来写。当然,读者也会有各自看法读法。”季承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父亲印象:“作为儿子的父亲是欠缺的” 季承说,“由于历史原因,直到1962年自己将母亲和奶奶接到北京,对父亲才有所接触。”“父亲在我的眼里,一直是冷漠和陌生的。季先生的学问人格水平很高,他将多数时间用来做学问,对家庭、对亲情关心较少。我父亲作为儿子的父亲是欠缺的,对我和姐姐不够亲切。而反思一下,我们希望孝敬父亲,但也做得不够,一直到父亲的晚年。”季承对自己的过去也做了总结。 虽然季承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中对父亲的“怨气”很大,但也坦言,“在父亲生前最后8个月,父子之间终于冰释前嫌,那段时间,我真正读懂了父亲。”季承说,“这个过程正好是从冷漠、冷淡再到亲情的过程,而在最后的日子里,才达到了最好的融洽阶段。可以说悲剧带有大团圆的结局,符合中国人的亲情。” 最大愿望:“明年能建立季羡林奖金” 季承在博客中曾提出建立季羡林奖金的初步设想。至于基金来源,季承说,以季羡林遗留的文物、个人和有关机构的捐献为主。其中,前者数额至少为一亿元人民币。按照季承的设想,基金由北京大学、季羡林国学院、临清市人民政府、季羡林遗产继承人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原则是前3个单位每年轮流主持”。 “我希望这一愿望能够在父亲诞辰100周年时,即2011年8月2日实现。通过网络公布这一设想,是希望催促北大尽快表态。”季承表示。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482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季羡林之子:写父亲是因大家对父亲了解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