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水赋其形,墨成其相 2009年12月3日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水墨形相”的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展。展览全称中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冯远。作为文联的副主席,这次展览是他为自己的八个学生举办的毕业展览。这些学生本身,也都是各个高校艺术系的教授。 一年半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开班。这个班是学生们要求老师开的。以李也青为首的几位青年画家邀请冯远针对目前中国人物画创作存在的问题带一个以创作为教学目的的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当下水墨人物画创作。冯远日常的行政工作和创作任务非常繁重,但架不住学生的要求,以及冯远性格中对艺术创作的使命感,他又“回归”当了老师。 先生挑学生,学生也挑先生 学生不是交钱就能来,而是冯远亲自挑的。这些学生们不在冯远面前时,都是各个高校的教授级人物,但在冯远面前,都乖乖地做起了学生。“同学们选择我,我也选学员,我们拿出一点精力做一点事业,在每个学生现有的状态上有没有可能提升一步?”在此次画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冯远如是说。 作为美术教育家,冯远对学生的选择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德,是艺术家对国家、社会的担当意识和对艺术理想的献身精神。冯远坚信,立定了这一点,有了德,艺才能馨。冯远30多年来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这种标准,家国情怀、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是一贯的主题。即便在当下汹涌而至的解构和消费浪潮中,这一主题也不曾减少。 既然当了先生,冯远就不敷衍。课程排的满,并且采用切磋、交流、探讨、提示的多种教学方式,有时画画兴到浓时,便趴在地上整夜作画。整个工作室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学问——生活——思考——实践的模式,还具体涉及到了艺术、技术等问题。对于当前水墨人物画“如何在写实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传统笔墨的典雅性、抒情性”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试一试,在写实中写意 评论家张晓凌称:“如何在写实人物画体系中,恢复、重建中国水墨语言的写意性和抒情性,以此创造充满东方审美韵味的廓然境界,这个问题是20世纪写实主义人物画所遭际的终极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中西合璧”以及“水墨变革”的说法,让中国水墨人物画前进的方向变得非常迷茫。有主张变化的“维新派”,也有继承传统的“保守派”。譬如著名山水画家程大钊就说:“大思想家严复从来不讲中西合璧,徐悲鸿也不说中西合璧。这就像娶亲、嫁女,是以你为主我还是以我为主?一旦结合,必然没有主体意识。” 然而从这八位学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出探索的成果。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认为这种成果是“共同的使命感——以写实精神为基础,探索中国写意的大美境界。” 在冯远看来,写实不仅仅是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绘画语言,而且还是饱含着人文关怀意识的现实主义精神,既为“体”,又为“用”。他的破解之法即为以“不似之似”的方法重建意象造型美学。这种教学理念在展览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在观看画展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巨德告诉记者:“他们不满足现代中国画目前这种现状,做了一些有关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突破,特别是关于空间人物的造型、空间的造型,游观式的绘画体验方式等。我想撤展后,把这个展览搬到清华去,学子们会受益许多。” 八大金刚 各显其能 这八位同学被人称为“八大金刚”。为首的是工作室助理李也青,他也是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平时被大家叫做“班长”。他的作品以城市农民工为题材,大幅作品《建设者之歌》,尺幅达800cm×265cm。在画面叙事风格上,他抛弃了简单的场景再现型态,从现代主义小说、壁画和现代派美术作品中汲取营养,以民工各种形象和动作的穿插、拼贴、叠压而形成多向性的叙事结构。由此,民工的日常生存状态具有了象征意义。 李锛“同学”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喜欢画民俗题材,《京剧八大锤》、《霸王别姬》、《东坡闲逸图》以民俗民风以及戏曲为主要题材,以线造型,着意营造一个充满传统趣味的世界。冯远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位学生:“造型简括生动,笔墨轻松放逸,保持着水墨人物画特有的绘画性和书写特质。”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的研究生来展览现场见到冯远,听自己“老师的老师”教诲道:“你们要学习你们老师,多朴实,是真心用功画画的人。”他的作品亦如其人,偏爱普通百姓的题材,着重展示普通人的平凡和快乐。然而其艺术表现手法却不是简单写实。在他的《姐弟》、《母女》等作品中,除了面部之外,其他部分几乎都是一种抽象语言的编排,画面中的每一个形态都依据画面需要作了主观的处理,提升了作品的象征能力。 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美术创作员的邹立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也来到工作室当了学生。“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某种勃发的雄性意识”,冯远如是评价。邹立颖喜欢画汉子,着力塑造了现代军人的群像。在《杨靖宇》、《当震撼撕裂大地的时候》、《凉山子民》等作品中,对于苦涩和凝重的独特感受,让邹立颖笔下的人物天然具有了悲壮的意味。他还有意识地追求平面视觉形式上的雕塑感和纪念碑效应,偏爱一种水墨淋漓的表达方式,将挺拔畅快的线条融入滋润通透的大块墨色。 谭乃麟同学在当“学生”前是青岛画院创作部主任、青岛市美协副主席。他有一种本领,画面愈是人物众多,愈能掌控局面,得心应手。现实社会中生动丰富的人物群像,富有生活气息的各式人等的表情与姿态,都是他笔下活生生的题材和画面。和其他人相比,谭乃麟更为注重人物日常状态的叙事,他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日常生活场景和人物在特殊语境中的状态。 “北人南相”的范治斌同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系做讲师,冯远用“禀赋聪颖”来形容他。范治斌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与满密繁实的创作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思想性固然重要,但并不唯一。因此,范治斌有意识地开始了脱胎于写实,但重心向着具象表现主义理念的创作方式的转型。《有风景的肖像组合》是范治斌在进入冯远工作室后的一个重要成果,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一共画了40幅人物肖像。这些男女老少的肖像尽管面目各异,但却有着某种精神性上的一致性,即在日常表情中隐约呈现着略带冷漠的思考和由此而来的迷茫。 杨晓刚是工作室里最年轻的画家。在这一年半时间里,从视觉形式构成到人物形象塑造,从笔墨组织设计到发挥运用等诸方面“提升非常明显”。他性格腼腆,但却执著,作品中也充盈了一种抒情特质和唯美情调。在《千年古风》这一作品中,他将传统的水法融入到创作中,通过极有控制力的手法,使水的通透流畅竟然有了抽象般的美感。他的作品造型严谨,在水墨紧与松、干与湿的对比中营造出氤氲的画面效果,充分展示了水与墨、水与色、水与纸的冲撞、融合所产生的特殊魅力。 相对于杨晓刚的轻盈和抒情,李连志笔下的人物形象是苦涩与厚重的,《天堂》系列中静谧的天空、流转的白云、屹立的高山、坚实的土地以及站立在天地之间的人们,无不在向观者传达一种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意识。在这幅尺寸巨大的画作上,李连志描绘了数十个农民形象,他们的形象高大伟岸,带着坚韧和乐观的情绪,伫立在山前、树下,静静地看着画外,仿佛群山屹立,虽沉默不语,却震撼人心。 然而,一个先生带出的八个学生,风格却各不相同甚至毫不相近。我们却看不到哪怕是相近的风格。“这是冯远教学最为成功,也是最为动人的地方。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学生们的个性和想象力,以免他们成为老师的复制品。”评论家张晓凌很是赞叹地说。“希望在中国人物画比较薄弱的现状下,这批人能成为一种推动前进的力量。”(马静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5974.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水墨人物画作品展》开展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