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诸如中国画、油画、瓷器等艺术品备受市场追捧相比,书法无疑在作一种困兽斗。虽有大量的人士参与其中,然而仅是学习和学术层面上的,书法在整个书画收藏市场中处境尴尬。为什么书法不能形成自己的市场?是谁拴住了他的手脚? 笔者不到6岁时,由于父母习书并喜书的缘故,很自然地与书法结缘,这一结便是近20年。自从与书法相伴,总会守着一份空、静、灵的交融之感。 书法在众多的艺术门类里,始终是一个少人问津的角落,更多的人学书只是觉得书法可以修正歪扭的字形,一门工具而已,至于其中的意味,有多少人会关心呢? 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回流至今,“书法热”持续了近30年。可是与其他诸如中国画、油画、瓷器等艺术品备受市场追捧相比,书法无疑在作一种困兽斗。虽有大量的人士参与其中,然而仅是学习和学术层面上的,书法在整个书画收藏市场中处境尴尬。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书法不能形成自己的市场?是谁拴住了他的手脚? 书法“只是写字不是艺术” 由于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早在封建社会,就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书法就是写字,不过是个小道,写得好看就行,不值得倾其太多精力而为之;另一种认为,书法是神授,非得到先人笔法的传授,终将堕入魔道,难以得法,不能领会到书法三昧,自然难以开创出自己的风格来。这两种认识由于流传甚久、甚广,因此,时至今日,影响着人们对书法的认识。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王镛认为,书法在封建时代是知识分子入仕的一个基本条件,书法与实用纠缠得太深了,很多人就认为书法不能独立为一门艺术。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长郑振铎就认为,书法不能算艺术。因此书法协会到20世纪80年代才成立,国家最高艺术研究部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许多研究所,像曲艺所、戏曲所,而书法方面的研究机构,到2005年才得以成立。书法是写字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受其影响,书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由此可见,书法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定位与分界在大多数人眼中始终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也就在一定层面上大大削减了书法艺术的受众群体。购买是创作的动力,同时也是这个领域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旁观者对于书法的正确认识,书法市场的开拓策略再完备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书法固有的先天障碍 身份历史上的书法家大多兼具有政治家、文学家等其他更为重要的身份和社会职能,书法只被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是文人借以获取其他社会地位的手段,专业的书法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长久以来,“书法家”只能作为其他“家”的附属,这种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书法家”或说“职业书法家”总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书法家以文化、学识为先,否则即是“书匠”,而不对等的是“画匠”一词古已有之,且早已是一项正当的“职业”了。画家可以没有多少学问,但书法家必须有相对较高的学问鸦绘画可以作为一项正当的职业,而书法自古以来都只能作为一种素质的象征、身份的附庸。这种身份划分上的传统差异造成了书法家在当代社会中难以转型的历史性尴尬。 审美有这样一个关于钟繇得笔法的故事堪称经典: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不仅在笔法上,在书法所用的毛笔、纸张甚至砚台等方面神秘化的现象也多有发生。书法的神秘化绵延不绝,到如今依然影响至深。笔者曾问一位京城大藏家,你买了那么多中国画、油画和瓷器,为什么不买些书法呢?他回答说,书法太深奥,买了也看不太懂! 书法神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书法的学习和继承,影响了人们对书法的购买需求。书法风格和形式的多变,书写技法的难以把握,汉字线条中所蕴涵的极为抽象的所谓神韵、性灵等中国传统审美概念的不易捕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于书法作品的评审标准具有了某种不确定性,也使书家本人与观者、买家之间无形中多了一道认知和体味上的阻隔。 与其他中国艺术相比,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审美门槛确实更高些。 政治化的书法 据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聂根升介绍,目前,评判书法作品价位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官职高低;一是是否获过大奖,其中市场更侧重于前者。王镛也曾说过,书法市场受到政治地位的影响太大,书法官本位现象严重。从书法方面的组织机构书法协会来说,由于一些从事书法的人素质不是太高,也限制了这类书法水平较高的人参与到书法协会中来。例如,一个理发师字写得很好,由于职业的原因,他就不可能被选进协会的领导机构。书法协会到现在还是官方的,而不是民间社团,进入书法协会领导机构的过去大多数都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因此,政治地位对书法艺术的价值判断影响很大,政治地位在书法界比美术界要严重得多,书法市场上,人们购买一个人的作品,除了关注其书法水平外,更多地看作者的级别有多高。这也给书法市场带来一定的混乱。 书家宅于书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有关书法的媒体和刊物近些年来层出不穷,一派“汗牛充栋”的景象。然而所有这些成果都是学术上、考据上和普及上的东西,至今还没有哪个媒体或出版社对书法市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或出版有关书法市场调查研究的书籍。许多业外人士纳闷: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众多书法明星的推出,浩如烟海的书法集出版等等象征书法繁荣景象的涌现,难道不需要搭起一条通往普通消费者的市场之桥,让繁荣景象打下扎实之基。在书法人群越来越壮大的今天,在一些人把书法当做职业的时候,对书法市场的探究,引导书法市场启动,可谓是迫在眉睫,否则书法难以获得良性发展的动力,书法还会被人曲解。北京的书法网在如何处理学术和市场的关系上可谓开了先河,在办好学术论坛、吸引近2万注册用户、每天达到数十万浏览量、网站声誉蒸蒸日上之时,适时地开创了中国书画网络商城网站,专门推销签约书家作品、销售文房四宝、出版艺术书刊《墨品》杂志,市场反响颇好,取得了学术和市场的双丰收,可谓是开辟了书法如何迈向大众的新天地。 书法少了“媒人” 西方艺术市场的活跃核心在于中介机构多,且规范运作。通常的运作方法是中介机构与艺术家签约几年,每年经费包干买断该艺术家全年的作品,该艺术家不得再与其他人或机构进行交易,艺术家只管创作,不管作品销售。中介机构负责宣传、展览和出版等各种有利于提高艺术家声誉的工作。时下,中国书法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可谓凤毛麟角,唯一的活力在私下交易中。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生买老师的字。包括正规院校的学生买所在院校老师的字和培训机构的学员买培训老师的字等。二是笔会中现场购买。购买者有企业家、商人,也有书法爱好者等等。三是通过邮购和直接到书家家中购买。书家自作自卖,不但影响了书家的创作心态,花费不少时间,还让书法价格难以挺起。 启动市场需解决四个矛盾 书法所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现代化进程、功利主义和市场法则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养性怡情,陶冶情操,从表面上,与追求功利,提倡竞争的现代市场法则是不相容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现代化社会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困局又可以用传统文化去矫正和补充,所以二者不但可以共同存在,而且可以相辅相承。 当前要启动书法市场,主要需要解决四个矛盾,即艺术与实用、专业与大众、高雅与庸俗、学术与市场等。只要对症下药,书法将会进入一个与国画和油画一样的如日中天的发展新时期。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只要有勇士开路,这个过程将会大大缩短。更何况,书法作为国学一块不可或缺的阵地,已经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与安慰。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中国的国粹。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表明,中国书法近年来首次超过京剧成为海外人士辨识中国的文化符号。最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背后的中国文化精神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两会期间,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和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提交了两份提案,建议国家建设中国书法馆和中国书法学院,并建议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中国书协副主席段成桂也与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联署提案,建议将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动,正应了书法圈内流行的一句话:书法家不能亏待书法。同时,足以说明众多书法家的心态是积极的、平和的。其实这正是书法的大智大美,于徐急快慢中净化人的心灵。书法令人精神为之痛快,它用一种精爽的语言,有种极其简练、明洁的表达,在让你忘却烦恼的同时,找到人生的出口。各位书家用最强有力的方式告诉人们,中国字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字,凝聚了众多的感情,也许你并不认识这个字,但是其内部表现出的力量,连外国人都会为之感动,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这样的艺术、这样的文化?!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690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书法可以感动市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