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清:江苏省紫砂工艺美术师,问清紫砂创艺工作室创办人。 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喜欢紫砂艺术,尤其对传统工艺兴趣浓厚,多年来一直在追随并认真研究多位前辈的经典作品,吸取了他们的精髓,在传统造型基础上形成了自然清新、洒脱灵秀、甜醇精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作品多次获奖。问清说:“我喜欢以简单光素的线条来创作,这更能表现出我心中所想,也更能表达我的性格。这种形式我将会一直保持下去……” 年末岁首,京城贺岁市场各种藏品卖得火热,作为大众收藏和消费品的紫砂壶也迎来了销售高峰期。在北京,来自宜兴的一个品牌即“问清制壶”却常常断货,年轻的紫砂工艺美术师问清说,因为是纯手工制作,而且要回宜兴烧制,就没有那么大的产量。看着市场上鱼目混珠的产品,她表示担忧。她认为紫砂壶有别于其他的商品,无论收藏还是日用,其文化意义不能丢。她也不赞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花样百出地创新像某些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充其量那是陶艺,而不是紫砂壶。”问清对记者说,如果照这样创新下去,连传统的都不如。1月15日在记者采访时,问清谈了自己作为一个宜兴人在北京的感受,并且强调,如果想在北京搞真正的紫砂壶艺术,就得抵制住市场的诱惑,克服诸多困难,尤其是工艺追求不能变。 宜兴人在北京面临的困难 刚过而立之年的问清,是江苏省紫砂工艺美术师,也是问清紫砂创艺工作室创办人。她5年前来到北京,在著名的琉璃厂经营紫砂工艺品。她虽然年轻,但入行已有20年的时间,以制作紫砂壶为主,并形成了清新自然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最艰难的日子已经度过。”问清对记者说,现在就希望北京的紫砂氛围能越来越浓。 问清说,目前,宜兴在北京搞壶艺的大概有100多人,大都以经营养艺术。由于紫砂壶的普及,销售不成问题,只是精品少。在北京制作的时候,原料全部从宜兴带来,做好之后再带回宜兴烧制。她在宜兴双桥有专门的“推板”窑,隔段时间就回去烧制一批。“在北京也能烧制,但总感觉窑里的气氛不够,烧出来的东西发硬。”问清说,在北京烧出来的作品没有“壶气”。她认为,“壶气”如同人气,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形成的,这对工艺的影响很大。若北京有了“壶气”,在北京的宜兴人就不用两地奔波了。“而且在北京做壶的时候,好多工具找不到。” 即便如此,问清还是认为留在北京是值得的。立足北京看的是世界,而在宜兴,看到的只是自己手里的那把壶。她觉得,宜兴人还是应该走出来。“但现在是两个极端,一种是闯天下丢了‘壶气’;一种是天天守在宜兴盯着自己手里的那把壶,做呆了。” 创新不能丢了传统 面对市场各种创新工艺以及产品,问清表示担忧。她觉得,创新是必须的,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但创新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传统就没有根基,紫砂壶艺术就会变成了陶艺,其文化艺术内涵也会失去。紫砂壶是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者相结合的实用性艺术品,一把好的紫砂壶,包括“泥、形、款、功”4个方面的水准。后人很多时候在仿制“曼生十八式”,她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如果连“曼生十八式”都做不好,那创新岂不是空谈?但仿制不能一味照搬,毕竟陈曼声是200年前的人了,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与现代人不同。在2007年,问清与程风子合作,制作了一套“曼生十八式”,细节上改进了很多。“我在传统紫砂壶的造型上改进,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饮茶习惯。如缩小壶的容量,改独孔出水为网状半球孔,保证水流更畅通。” 为了艺术请放慢脚步 有时候,年轻的问清也感到很困惑,到底该不该像有些人一样,去飞速发展,做出大批量的产品。但紫砂壶不同于别的产品,要想有创意,出精品,那只能是一点一点去做。老人们常说“慢工出细活”,这是至理名言。制作一把好壶,不仅在做的时候得反复推敲,做出来之后还要琢磨改进。问清说,她经常在晚上制作,有时候为了一个壶“的”即“钮”,想到大半夜睡不着。等壶做好后,她还要试水,保证使用方便。“做出一把好壶,不是那么简单。”问清感慨。因此,为了多出精品,她还是不追求速度了。 在2007年,她制作了一把“秦权”壶,壶身是秤砣造型,用纯原矿黑料,象征着秦王的威严;壶身上镶嵌了黄金段沙线条,显得奢华尊贵。此壶获得第三届青年陶艺奖优秀奖。问清觉得,面对市场的诱惑,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否则,卖得再多,也只是个紫砂匠人。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730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工艺师问清:宜兴紫砂北上要克服“水土不服”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