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到底有多大关系?艺术与金融究竟应不应该联姻?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显得尤为迫切。12月12日,由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发起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多是有着多年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士,看来金融资本全面介入艺术领域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彭中天:艺术与金融隔河 在我眼里,艺术与金融就像是一对恋人,郎才女貌,含情脉脉。金融财大气粗,为百业之首,又进退百业,任何一部产业发展史没有金融的介入是不可想像的。它始终在虎视眈眈地关注着中国经济的走向,在寻找资源类的优质资产,并期待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价值的释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金融的本质,它一直在找优秀的资产和价值的释放。而艺术就像一位楚楚动人的小姐,风情万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神秘宝库,也是将来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必要因素。 在西方,金融与艺术早已喜结连理,儿孙满堂,而在中国尽管双方是你情我愿——我参加过不少会议、论坛,大家都表示有这么一种愿望——但秋波频送却只能是隔河相望。 林天强:在金融海啸中艺术化生存 这一个月以来,我跑了不少地方,从江浙的苏锡常,到广东、四川,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大家都在说金融海啸、经济危机,但是我去过的所有地方,都非常非常的热闹,包括今天大家也在说艺术市场可能遇到了什么调整、寒冬,但是你们要想一想,在3年以前、5年以前,我们有没有可能坐在这里这样去讨论艺术品,讨论它的价格、它的价值、它的发展。 我们谈到当下在金融海啸情况之下的时候,我们要谈另外一个事,叫艺术化生存,我们要做一个艺术化的存在。人生的生存方式,一定要从生存走向生活。那么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要找到今天我们的一个文化表彰、艺术符号,而且这种艺术存在,要通过包括金融、基金、保险等手段,让它向全世界得到一个推广。 金融资本怕什么 龚继遂:艺术市场有规模没标准 现在艺术品投资能够赚钱,艺术品虽然在资产配置和资产交易总量中,跟工业、农业相比非常小,但是它的曝光度很高,受到新闻舆论关注程度很高。现在深入人心的是,这是能够赚钱的一个行业,是可以进入投资的一个行业。但是,资本进入艺术市场到底怕什么? 第一怕,就是没有行业标准。真伪的标准现在没有解决,估值的标准也没有解决。所以说它是一个有行业规模,却没有行业标准的行业。 第二怕什么?怕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艺术品交易中的一个必然前提和必然现象,你想达到信息对称是不可能的,不只是指客观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里也包括你对它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这件作品在进入你的收藏之后,你发掘它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美学功能、教育功能乃至价值的一种主观操作性的投入。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台湾寒舍很早就买了后来保利博物馆买的圆明园动物首,它们在台湾寒舍保存多年,默默无闻,但是被保利博物馆买回来之后,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由这种关注所衍生的商业价值,是在原来台湾机构收藏和私人手里收藏时完全不可能达到的。 怕的第三点是代理人责任问题。一辆高端的汽车,有它的可比性,但艺术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没有和其他产品的同质性和可比性。这是我说的第三点,怎么通过金融机构来组织专家力量,基于职业道德,建立一套有可行性的监管机制,在信任的基础上,保障金融参与艺术品交易的可行性。 第四点,我们缺乏系统性的配套服务,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品不保真。这种配套服务不是一个政府一天能够解决的,但是政府不出面,不进行协调,不进行监管,不进行立法,任艺术品市场日渐泛滥,我觉得对广大收藏者、投资者都不是利好消息。 彭中天:艺术市场“三态”不佳 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艺术与金融之间的隔阂还原到三态,一个是生态,一个是业态,一个是形态。 生态指的是市场环境,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发现艺术市场的法律法规极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的估价体系和权威的保证体系,更缺乏全民参与的保障体系,市场监管也不到位,国有、私有的艺术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这么一种环境下,衍生出来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字:“乱”,再衍生开来就是“假”。 再说业态,艺术市场这个业态,相对其他产业来讲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整体给人的印象是陈旧、落后,流动性差,金融的介入几乎为零。停留在经贸市场和简单店面这么一个阶段,好不容易引入了拍卖,又走形变样,成为大众艺术品的定价场,成了少数人暗箱操作的发源地,成为了腐败的温床。拍卖不保真,产权难界定,责任不承担,一、二级市场错乱,如此种种,已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新的参与者望而却步,金融的介入更成为一个遥远的梦。 三是形态,艺术类企业普遍较弱,法律治理结构得不到落实,自我约束差,产业分工不明,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混为一谈,中介组织不发达,缺乏相应的资质论证和行业管理,形式上分散,管理上粗放,诚信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现代化的专业大市场,这就是从形态上来看的种种问题。 艺术与金融如何联姻 孙贵珍:艺术品保险很全面 AXA本身在国际上是惟一做艺术品保险的公司,集团总部在德国,我们做艺术品保险已经做了40几年,在亚洲是2004年开始的。以保险的立场来讲,在任何一个繁荣的经济国家,保险都非常的发达,因为保险主要的用意在借用“大数”法则的原理,用多数人很少的资金来分摊突发性的损失。 如果说真的很不幸有意外发生,造成艺术品受损,我们还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修护专家、评估专家,来帮客户把这个东西尽量恢复到原状。因为有些艺术品非常有收藏价值,客户不见得有损失的时候就愿意把它丢弃,然后由保险公司来赔。尤其是博物馆中的艺术品,或者是一些私人的收藏,或者是有展览性质的艺术品。 于冬冬:艺术基金促进理性投资 从拍卖和交易数据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很多,但主要是以散户来投资和收藏为主。这会给市场造成一定的不理性,实际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西方已经发展数十年的基金,在中国这个市场还处于一种发展萌芽之初的状态。而一个健康、良好的艺术基金,其实可以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金融化也是中国艺术品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艺术品当成一种非常好的资产投资产品,然后在市场就应该出现像艺术基金、艺术银行这样的以艺术品为产品的金融机构,我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艺术基金因为有一个专业团队,而且非常注重投资的理念,实际上由于它的专业运作模式,可以使投资理性化,也就是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价位来进行艺术品投资。 彭中天:西方造船,中国建桥 要打破艺术与金融隔河相望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两种选择,一是造船,二是建桥。造船的代价低,难度低,安全度也低,艺术和金融双方都会去努力造船,想渡过这条河。西方是造船模式,它是市场的自发行为。而建桥投入大,难度系数高,但效益显著。以目前中国艺术市场的基础,单靠市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国家的支持。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市场需求和社会体制,完全可以一步到位,直接建桥。 我们不必跟在西方的后面,亦步亦趋。金融海啸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提醒,就是要走自己的路。什么是中国的特色?我认为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次金融海啸带给我们的一次重建的契机,建设一个国家主导型的、有金融接口、有国际通道、有权威标准、有科技含量、有大众参与并且资源相对集中的艺术品产权交易市场,从而实现由小众向大众的转变,完成产品向产权的提升,促使资源向资本的跨越。建桥的难度在桥的原理设计和桥墩的构造上面,我认为至少需要四个桥墩:第一个桥墩是立法保障;第二个桥墩是权威标准;第三个桥墩是自主安排;第四个桥墩是监管机制。 如果政府有决心完成这四项基础工程,剩下的桥面施工与交通工具的选择就是交通公司和金融机构的事。几年来我一直设想要建这么一座桥,希望通过这座桥打通艺术与金融的阻隔,更好地为艺术和金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7615.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金融与艺术品难道总是隔河相望?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