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贝 与中原货币形状完全不同的楚国货币继承了青铜仿贝的形制,其特征是上狭下宽,面突起,背平素,面上模铸阴文,被后人称做蚁鼻钱与鬼脸钱。 蚁鼻比喻微细,蚁鼻钱即小钱,是楚国有文铜贝的统称。蚁鼻钱的面文多作咒,释黄。今据1962年陕西咸阳长陵车站出土的48枚此类铜贝化的实测数据,最大的长21毫米,宽13毫米,重2.9一3.6克;最小的长16毫米,宽9毫米,重1克。此外,蚁鼻钱面文尚有O匕(当化)、金、君、釿、行、匋等,均稀罕。 鬼脸钱,因铜贝形状、文字及穿孔造型,像一个丑恶面孔而得名,面文释翼。据长陵车站出土的75枚此类铜贝化的实测数据,最大的长19毫米,宽13毫米,重3.4一4.1克;最小的长13毫米,宽7毫米,重0.6克。1989年在杭州北郊苔溪水域,一次曾出土鬼脸钱数百枚,清一色的品种,呈铁褐色,笔者曾获10余枚,重的3克余,轻小的1 .7克。一般的鬼脸钱是最廉价的先秦古钱币,枚价仅10元左右。 2.圜钱与圆钱 战国晚期,经济的发展促使货币逐渐摆脱地区局限性的束缚,在货币形制上反映出各诸侯国的货币有统一的必要,而圆钱是这种统一的体现。圜钱圆形圆孔,面背平素,形制取自玉璧、纺轮。它原是战国中、晚期秦国铸币的形式。这种币形首先影响到魏国。圆钱后来逐步演变为圆形方孔,是魏、赵、周王畿、秦、齐、燕等国的铸币。 圜钱中较多见的是垣、共字圜钱。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共(今河南辉县)都是魏邑,垣字、共字圜钱都是魏币。面无郭,背平素。据1 958年河南洛阳宜洛铁路线东村出土的128枚垣字圜钱实测的数据,钱径40~42毫米,重10.2一10.6克。又据1973年山西闻喜苍底村出土的700余枚共字圜钱实测的数据,钱径44一46.5毫米,重14.8一18.5克。共屯赤金圜钱是比较罕见的魏国钱,共系原战国时期魏国境内地名,今河南辉县,故知其为战国晚期魏国所铸行。共半釿、古(苦城,今山西盐池东北)字等圜钱,也都是魏国稀见的圜钱。钱文作西周、东周、安臧的圆钱,都是战国晚期周王畿内受秦货币影响,或在秦占领下出现的秦式钱。圆孔(方孔者伪),面多有内外郭,背平素。其中安臧钱无郭。 西周圜钱,系西周君铸。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城,称西周。直径26毫米,重3.8一4.2克。东周圜钱,系东周君铸。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东周。直径25毫米,重4一4.5克。东周圜钱有大型的,直径41毫米,面无内外郭,背平素。安臧圜钱,据安臧空首布钱出土多在洛阳周王城及其附近的情况,则安臧圜钱当铸在王畿内。1958年洛阳市郊董村出土一枚,钱无内外郭,背平素,直径43毫米,重10.7克。 漆垣一釿和桼圜一釿钱,是秦占领魏垣以后出现的铸币,为布钱计量单位,亦为布钱名称。圆孔,面无内外郭,背平素。漆垣一釿钱径35一38毫米,重12.4一15.7克。桼圜一釿钱径35毫米,重11 .45克。此外还有圜半,即圜半釿。此币1991年在陕西富县首次面世,因其形制奇特前所未闻,数量甚稀,故成为泉界新宠,身价也就很高了。 蔺、离石(今陕西河津南二里)、武安(今河南武安西南)本为赵邑,后人秦。标明这三处地名的圈钱都是秦占领后所铸。蔺字圆钱有外郭,背平素,直径35毫米,重11.2克。离石圜钱有外郭,背平素,直径35毫米,重10.6克。武安圜钱无内外郭,背平素,直径42.5毫米,重16克。 皮氏(今山西河津南二里)、济阴(今山西荣河)、平备(即平原,今河南济源西北)三城本为魏邑,后人秦。标明这三处地名的圜钱都是秦占领后所铸。济阴或释襄阴,殆魏邑,待考。这三种圜钱均无内外郭,背平素。皮氏圆钱径39.5毫米,重9.38克。济阴圜钱径30~35毫米,重7一9.5克;有小型的,径26毫米,重量缺记,当为半圜钱。平备圜钱径36.5毫米,重9.2克。以上所述圜钱除垣字钱较多,今行情在200~300元间,余均珍稀之品,动辄数千上万元。 两甾半两圈钱都是秦钱,始铸于战国中晚期。钱文作两甾的圜钱方孔,一种有外郭,一种无外郭,背平素。甾即锱字省,一锱为六株,两锱为十二株,即半两。直径29毫米,重7.8克。钱文作半两的圜钱方孔,无内外郭,背平素。《汉书食货志》: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这不是说秦兼并天下以后始铸半两钱,其实半两钱在统一之前就是秦国的主要货币。1976年四川郫县战国墓出土1枚半两钱,直径30毫米,重7克。1979年四川青川县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战国墓出土7枚半两钱,1962年陕西长安县韦曲乡帕张堡出土近千枚半两钱,也是战国秦钱。 文信钱是秦文信侯吕不韦在其封国河南城所铸。1955年,河南洛阳河南城遗址出土一块文信钱残石范可证。钱圆孔方,面有外向四曲纹,无内外郭,背平素,直径24~25毫米,重2.9一3.4克。长安钱是秦始皇之弟长安君所铸钱,钱圆孔方,无内外郭,背平素,直径21-30毫米,重1.8一2.1克。 賹化钱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种,是战国末年齐襄王复国后的铸币;或谓齐襄王时铸,待考。面有外郭,方孔,背平素。直径分别为22毫米、29毫米、35毫米,重分别为1.1一2.8克、4.7-6.7克、7.4一10.7克。賹字从益、贝,本为齐币专用字,表示齐刀初铸时币材重量为益(一把米的重量),又示币值为贝化廿朋。齐铸圜钱称賹化,表示与齐刀(齐法化)同值,四化值四枚,六化值六枚。 明化、一化圆钱是战国末年的燕币。明化面文作化,无内外郭,背平素。明化圆钱径约25.5毫米,重2.6一3.5克。一化圆钱径18-19.5毫米,重1 .1一2.65克。此外,传世品明四,面无内外郭,背平素,直径28毫米,重4.2一4.6克,颇稀罕。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790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盘点先秦钱币(上)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