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工商业繁荣,货币的需求量很大,流传至今的古钱以北宋的最多。据粗略的统计,所知出土的洪武窖藏钱,90%为宋钱,其中南宋只占宋钱的.10%,南宋小平钱占南宋钱的10%。以元丰年为例,年铸币500余万贯,是盛唐开元中兴时的5倍。宋代真正流行年号钱。每个皇帝都要改几次年号,几乎每次改元都要铸一种新钱,不仅品种繁多,而且版别复杂,钱文书体集篆、隶、真、行、草之大成,出现了皇帝的御书钱。每种铸币都有两种以上书体,能找出不少对钱,有的年号对钱达数十种之多,琳琅满l目,似一幅幅微型书法作品,煞是好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一份丰富多彩的货币文化。宋钱出土量大,尤其是北宋,所以价值低廉,普品以角论枚,论斤更廉,仅30元左右。但廉价的北宋普品,却是培养锻炼古币爱好者的最佳实物教材,练眼力,认版别,辨真假。宋代钱币铜铁兼用,但各有一定的流通地域,如四川,两宋一直用铁钱,陕府西路、河东路则铜铁兼用,南宋的两淮专用铁钱,故存世有铜质铁范,俗称铁母,是藏家寻觅之物。 宋太祖在位期间(960一975)的铸币是宋元通宝小平钱,宽缘,径25毫米左右,重约3.7克,制承周元通宝一隶书直读,背有饰星月纹的,版别很多。 宋太宗976年继位,在位22年。其间铸有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3种小平钱。太平通宝承宋元制,隶书直读,有背饰星月纹,不多见;淳化元宝小平,钱文是太宗亲书,分真、行、草三体,真书隽逸稳健,行书婉转流畅,草书莺舞蛇惊,开宋代御书钱之先河。有一种隶书版,淳字三点水紧凑偏上,称缩水淳化,属稀品,颇受藏家欢迎。1988年,!IJ西五台山出土一批金质淳化元宝,平钱,背左右列两佛像,面文与铜质行书相同,直径24毫米,重12克,曾轰动一时,但它不是流通货币,是太宗赐给佛寺的供养钱。至道元宝亦是太宗御书真、行、草三体。从淳化、至道二年号钱起,宋钱的形式有了一个新的风格,钱文不再单一地仿照唐开元钱,而发展成一钱多体。背面纹饰也逐渐少见,面深背浅。 传世有两宋的金银太平通宝钱,金质小,银质略大,背饰月纹,但非太宗的太平年号钱,乃是皇宫吉庆赏赐用,俗称宫钱。 宋真宗在位26年(997一1022),铸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4种小平钱,钱文均为楷书。传世有折十型咸平元宝大钱、祥符元宝铁母、天禧通宝铁母,后者均是稀罕之物。 宋仁宗在位42年(1022一1063),铸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重宝,嘉佑元宝、通宝8种钱,小平为主。其中皇宋非年号,始铸于宝元二年(1039)。第二年即改元康定。按理皇宋钱只铸了一年,现在存世量不应该那么多,而宝元之后的康定、庆历、皇佑3个年号都没有小平铜钱存世,这是因为后三个年号仍用皇宋通宝为钱文之故。皇宋钱版别很多,其中一种九叠篆小平,特点是文字中部分笔划曲折多弯,这原是宋代官府印信上的书体,铸在钱上仅此一例,堪称一枝独秀,久负盛名。康定元宝只有铁质小平。庆历是宋钱首次称重宝的当十钱,楷书,分直读、旋读。直读径30.5毫米.重6.7点.旋读径29.8毫米,重7克。至和元宝、通宝小平钱,有多种版别。重宝属折二和折三钱,楷书,分直读、旋读,钱型厚重,文字深峻,铸作精湛,多属铁母,存世稀少,折三少于折二,背带唬字的折三钱分直读、旋读,背坊字只一种直读,更罕,《历代古钱图说》背坊标价千元可想而知。 宋英宗在位5年(1063一1067),铸治平元宝、通宝小平钱,元宝钱旋读,通宝直读,版别很多。 宋神宗在位19年(1067一1085),铸熙宁、元丰2种钱。熙宁元宝小平版别极多且繁,背衡字少见,但衡字因字小笔画多,所见到的多模糊不清。重宝初铸时以一当十,后贬值当二,大小轻重相杂。在重宝钱中,有一楷书旋读,称连飞点的版别,书法凝重稳健,铿锵遒劲,颇具东坡风韵,是重宝钱中的精品。元丰是宋代铸币高峰期,有小平、折二两种,版别甚众,统称通宝,折二钱径30毫米,重7.4克左右,小平钱中背月和大字隶书两种少见,大字隶书相传是苏东坡所书,称东坡元丰。其实元丰年间是苏轼最不幸的时候,险些丢了老命,直到哲宗立才召回京任礼部郎中,所以说苏轼书元丰钱似无可能。元丰通宝有铁母。 宋哲宗在位16年(1085一1 100),铸元佑、绍圣、元符3钱。元佑通宝分小平和折二,据说钱文是苏东坡、司马光所写。其中小平背陕者,是元佑八年八月铸于陕西,是小平钱中最精美的。另有铁母,通宝旋读,似元丰。绍圣元宝有小平与折二,旋读。绍圣通宝楷书,直读,铜质,少于元宝。小平隶书是最为名贵的,狭缘旋读,文笔隽美,茧头雁尾,笔笔清高。此版别系试铸币,存世极少。 元符钱均称通宝,小平、折二,版别很多。铁母分小平折二,稀罕。有一种称重宝的大珍品,狭缘大似折二,隶书旋读,文笔遒劲,铸作工整,是罗伯昭旧藏。戴足斋在1936年中国古泉学会刊上记述:罗君伯昭,近由陕西获得之元符重宝,生辣异常,若新铸者,然尚留有刀痕民国十七年秋,予至重庆时,曾观申君藏泉中,亦有同样一品,近时罗君曾将此品携往比较,文字形式,大小重量,完全一样,惟申君一品为生坑,有绿锈。该钱仅存3枚。 宋徽宗在位26年(1100一1125),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传世有一枚建国通宝小平钱,篆书直读,狭缘狭穿大字,罗伯昭旧藏,可能只是试样性质。 崇宁通宝小平与当十钱并行,大钱铸量极大,钱文为徽宗独创的瘦金书,铁划银钩,劲拔洒脱,虽存世极多,但因漂亮仍让人喜爱。崇宁有重宝,隶书直读,与通宝匹配相得益彰。小平钱虽有数个版别,但多是瘦金书,无对可配。当十通宝钱中以大字版最少见。有铁母,似大钱。 大观通宝,徽宗御书,与崇宁相比,其精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其中折二、折三略少,折五官铸极罕,马定祥先生一生只见过两件,以当十钱最精美。据说当时不惜工本,采用失腊法浇铸,铸后无需加工修饰。孙汇仲先生曾言:如果其他古钱能有折十大观之精美,均可定为母钱。马定祥在《图说》中批语:大观折二、折三均有铁母,珍。大观铁母钱易疏漏。有一品行书小平铁母更珍,书体秀丽流畅,亦出徽宗之手,发现以枚计。 政和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铜、铁质地。版别很多。有一种大字版对钱,俗称重和样,铸工精美,不易得到。 重和通宝,小平,隶篆成对,钱文纤秀端庄,铸工精湛,颇受收藏家的青睐,一对在3000元以上。 宣和钱分元宝、通宝2种,元宝铸址不多,可版别不少,只有小平型,受人喜爱,宽缘小字稍多见,余均稀罕。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铸笙折二最多,无稀罕之品;小平铸虽少,版别却多。其中以圆贝宝、巨头宝稀见,有的一个面文中有两种书体,楷通、楷宣,但楷通甚稀,楷宣多见。最实惠的是一对楷宣长宝版,广穿,铸作工整,价廉物美,较易见。瘦金书背陕产于陕西,铜、铁质地,铜钱中以厚大精美的铁母最为稀见。金银质均属宫廷赏赐钱。 宋钦宗于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嗣位,次年改元靖康,闰十一月二十五日沐京沦陷,在位不足1年。所铸靖康钱虽稀少,但版别之多使人惊愕,比较多见的是折二隶篆元宝,小平极罕。通宝不论小平折二均极罕,广穿小平铁母也是,有的至今仍属孤品。传世还有银质小平,楷书直读,令人惊羡不已。近年浙江湖州出土一枚篆书大字木样押缘的刁评,更精美,今藏德清夏君。马定祥先生曾说:靖康钱不论何种,均为钱家所珍,流传甚罕。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康王赵构于1127年5月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府(今杭州)。南宋初,钱制承袭北宋,因铜源匾乏,铸钱量远比北宋时少,并以折二钱为主。同时仍大量铸造铁钱,行用于四川和江淮两地。1985年江苏高邮出土的大量南宋铁钱就是证明。南宋的铁母与北宋一样罕见,是藏家梦寐以求的品种。北宋铁母无标识,易疏漏,南宋的铁母因多纪监名及纪值,较易识别。南宋的铜钱自淳熙七年(1180)开始,钱文基本上是单一的宋体,背加铸纪年,成为制度,沿袭到南宋末年。官铸而漏铸纪年背文的少见。南宋铁钱形式多变,争奇斗妍,目不暇接,亦不乏珍稀之品。 宋高宗在位36年(1127一1162),铸有建炎、绍兴2种年号钱。建炎元宝,小平旋读,属于试行性,故存世极罕,是南宋名珍。折二仅隶书一枚,据记载是民国早期方药雨得于东北一冷摊。通宝直读,分小平、折二、折三,其中折二最多,版别也多,小平稍少。有一楷书仿瘦金体的背川小平,少见,铸工精美。一种建字上多一点的称点建,瘦金书,有小平、折二、折三,少见,且不成对。重宝只有一种篆书,大似折三型,稀见。有铁母,小平广穿,极罕。 绍兴年号是两宋使用时间最长的,达32年,铸币多于建炎。有旋读的元宝和直读的通宝,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 元宝钱小平素背,方药雨曾言:绍兴小平篆真元宝者奇。笔者一枚真书,生坑,重3.4克,发现于杭州。折二有素背,背上仰月,上月下星多个版别,甚多。折三素背,少于折二。一种背穿右纪值的特殊版,无论大小均极罕。据王荫嘉考证,在绍兴二十七年(1157)铸过一种旋读型高宗御书通宝大钱。然恐费工难办,仅存试样。 民国时齐斋藏有一枚折三型(有专家认为折五),沐园的一枚折十型,均属仅见。据马定祥先生生前告知:罗(伯昭)先生一品旋读当十大泉,熟坑,我曾鉴定真品,40年代得自海上房氏,已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笔者在10余年前,曾遇见过一品同版的折十绍兴大泉,径41.5毫米,重15.5克。另知北京也发现过一品。曾见过其拓,均同版。宋高宗承徽宗遗风,皆喜翰墨。王荫嘉评说:御书钱文,更可与太宗徽宗鼎足而三矣。 绍兴钱有铁母,小平与折二两等,另背上利字版,乃铸钱的监名,均为楷书。 宋孝宗在位28年(1163一1189),铸隆兴、乾道、淳熙3种钱。隆兴元宝无小平,折二钱也不多,素背直读,真篆成对。乾道元宝,无小平,折二真篆成对,有背上月下星的,一种背穿上正字钱少见。淳熙元宝,小平、折二同铸,有素背、背上月下星多种。有一类折二型背穿上泉字,自成系列,面文有真、行、隶、篆4种,是严州(今浙江建德)神泉监铸,较少见,其中篆书最少。小平中有一隶书版,素背,直读,十分罕见_,都是淳熙七年以前的铸币,继承北宋钱制。从淳熙七年起,钱文采用宋书体,背加纪年,淳熙有七至十六计10枚。此制一直沿用到南宋末。传说这是为了杜绝私铸钱的一项措施,因为私铸者一般缺少合范的本领,背文放不正。再则私铸者为了省铜,背铸成平面,无法显示纪年,因此,之后的官铸钱的背面基本都有纪年,无纪年的非常少见。 1997年,杭州北郊发现一枚折五型淳熙元宝,素背,楷书旋读,熙字左侧加一竖,与臣部不连,钱文端庄秀美,径34毫米,重11克,为杭城藏家钟君收藏。该钱字口深峻,肉地细密,铸工规整,是试铸样钱,大珍品。 淳熙铁母已发现多枚,有小平、折二、折三型,背青、同、利,无一不珍。 宋光宗在位6年(1189一1194),铸有绍熙元宝,背穿下元至五小平折二。民国时期,戴足斋得过一枚折五型绍熙通宝,背穿上四雄奇绝伦,堪称南宋硕果,是绍熙四年铸的试行钱,因故而未正式开铸。 宋宁宗在位31年(1194一1224),铸有庆元、嘉泰、开禧、嘉定4种钱。庆元通宝,旋读,小平折二,背穿下元至六。另有折三大钱,背穿下四、五、六3种。《宋史食货志》载:庆元三年复神泉监,以所括铜器铸当三大钱隶工部。庆元钱中最可贵的是折三型瘦金书背永,齐斋曾藏有一品,物随主去,不知踪影。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重11.5克。永是纪监,即饶州永平监铸。 嘉泰通宝,直读,背穿上元至四,小平、折二。另有折三型,楷书旋读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7905.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中国铸币的鼎盛时期—宋代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