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境百出的钱文 南北朝时期的铸币,开始打破了以五铢为钱文的一统格局,出现了年号钱、国号钱、年号加国号钱、年号加吉语钱等多种类型,且钱文多变,新奇而不乏精美之品。清代钱塘古钱收藏家戴熙曾评:古今书法,未变不足观,已变不足观,将变最可观,最可观莫如六朝,汉将变为唐也,故异境百出,钱文亦然,北朝钱上承秦相,下启少温,正篆法之将变,最可观也。 1.凉造新泉 篆文直读,四字朴茂,内容新颖,面背有内外郭,钱体轻薄,铸工欠佳。钱文说明了此钱是凉州新铸造的。但由于史书没有关于铸凉造新泉的记载,所以后人众说纷纭,但其中前凉张轨铸一说较能为人接受。1970年10月,西安市南郊发现一批窖藏古钱。在收藏中国历代古币中,有两枚是稀世罕见的钱,一枚是凉造新泉’。陕西省钱币学会秘书长陈尊祥先生对这批出土古钱研究后说,章怀太子(这批窖藏古钱的原主)既授任过凉州的大都督,又收藏此钱。况且此钱是唐天宝十五年(756)以前所窖藏,又是同其他货币同时出土,因此,凉造新泉’为前凉所铸造无疑。1984年3月,在甘肃武威城出土一批从秦汉到十六国的古钱,其中发现了9枚凉造新泉。一次发现数量如此之多,是凉造新泉发现中绝无仅有的。出土地点正是前凉张氏王朝的都城。彭信威教授在着《中国货币史》时,尚无此一出土发现,但他也曾说:遗留下来的凉造新泉’可能是张轨后人所铸的。武威出土的其中2枚凉造新泉,钱径分别为20毫米、重1.7克,18毫米、重1.4克。传世还有径22毫米的,最重的达2克。该钱存世极少,完美的更不易见。价格为3000元左右。 2.大夏真兴 大夏国武烈帝赫连勃勃(原匈奴族酋长,407年称大夏天王)真兴年间(419一424)铸,广穿,面好重郭,有王莽钱之气息,钱文隶书旋读,大写成太,因古代太大相通,所以此钱应读大。该钱的特色是将国名与年号集于一身,实属首创,且做工精美,深得钱币收藏家的喜爱。根据1946年甘肃武威出土的一枚大夏真兴钱实测,钱径23.5毫米,重3克,十分罕见,存世量以枚计。沈子搓先生(浙江湖州人)曾藏一品,熟坑极美品相,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3.孝建四铢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年间(454一456)铸,面文孝建,篆文笔势飘逸,俗称薤叶篆,背文四铢属小篆,该钱开创年号加纪重之先河。此钱减重迅速,到后来只有面文孝建,削去背文四铢二字。孝建四铢可分列出50余个版式,大小参差,大的径22毫米、重2.8克,小的径16毫米、重0.6克,传形,逆背,面文正背文横加星纹等,使人目不暇接。存世不多,价位不高,在百元左右。 4.大明四铢 大明四铢是1987年才于江苏常州出土的,故历来钱谱均未见记载,属创见新品,仅存世4枚,其中2枚还是传形的。大明是孝武帝第二个年号(457一464),大明四铢没有初铸的孝建四铢那样精美。 《中国钱币》总第四十三期《谈大明四铢钱》作了介绍,作者获此佳品经考证认为,大明四铢的铸期不足3个月,可见珍稀程度,4枚钱最大的径22.4毫米,最小20.5毫米,最重的20.6克,最轻的1克。 5.两铢、永光、景和 它们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之子)在465年铸造的。 《宋书前废帝纪》:永光元年春庚寅铸二铢钱,三月甲辰罢。此言使人误以为铸永光钱重二铢。张炯伯在《两铢钱考》中说道:废帝之时,钱益滥恶,以明文言之,已有四蛛减其半,而为二铢。就实际言之,则永光景和两铢俱在可见,废帝登基改元永光时,首先开铸的是两铢,钱文近薤叶篆,铢字与孝建四铢犹同,两字中竖笔出头成一特式。其后即罢铸纪重的两蛛钱,改铸永光纪年钱。同年八月改元景和,铸景和钱。由于刘子业荒唐暴庆,以盗墓贼为荣,在位一年就遭杀身之祸,所铸三种小钱,存世极少。永光钱,虽币身薄小但铸作精工,篆文清朗古朴,右左横列,有内外郭,钱径16毫米,重1克左右。今发现有两种版别。景和钱,形制与永光相同,钱文为小篆,略重于永光。据载,20世纪 50年代杭州西湖曾出土永光3枚、景和2枚。 6.太清丰乐 太清丰乐钱文两横两竖,蝌蚪篆文对读,背饰四出纹,因其大字上加一横划,旧谱有称天清丰乐。此钱历来稀罕,向为泉界所瞩目,《历代古钱图说》定价百元大洋,可见一斑。该钱铭文特殊,有吉语、压胜、行用钱之说,而且南北朝时太清年号有两个,因而铸地又有南北之分:南朝梁武帝萧衍太清年间(547549)铸,北地前凉张天锡太清年间(363一376)铸。这使该钱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然而,2000年9月江苏出土大量太清丰乐钱让我们对该钱的原委有了重新的认识。2000年9月江苏宜兴市在城建中出土了大批童的两汉至六朝古钱,内中含太清丰乐钱400()余枚,红绿斑锈,真可谓古钱界的硕果。据这次出土的地域、伴出古钱和太清丰乐钱的数量情况,可以断定该钱为南朝梁武帝萧衍铸于太清年间的行用钱。钱文在太字上与内郭齐平的一长划,与太字是不连贯的,所以它们不是一体,而是铸钱者提示人们钱文始于此,大字下加二点乃是当时的书写特点,这从太和五铢、太货六铢的铭文写法中可以得到证明。丰乐属吉语,当时人有市不丰乐百姓丰乐之言。萧梁普通四年(523)朝廷尽废铜钱,大规模使用铁五铢,且背铸有四出文。到了大同年间(535一545)铁钱成灾,使用起来车载斗量,堆积如山。因而到了太清年间,铸此钱以祈祷年丰民乐。该钱还有一种版式,四字相反,背无四出文,非常少见,就是在新出土的太清丰乐钱中,也没发现。根据存世太清丰乐钱的情况,大体可分厚、中、薄肉三种形制,钱径基本在22~23毫米之间,重量相差较大,轻的两三克,重的有4克。 7.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铸于太建十一年(579)。钱面背具内外郭,篆书直读,铸工精美,钱文匀称隽丽,是六朝钱中出类拔萃之品。初铸以一当五铢钱十,后乃贬作当一使用。此钱的六字犹人叉腰而立,传言六铢钱有不祥之兆,童谣言此六乃叉腰哭天子。宣帝铸太货六铢不出十年,其子便成了亡国之君。 太货六铢钱径25毫米左右,重2一5克不等。传世有一枚面文只有六铢二字,省却太货,是收藏家罗伯昭旧藏。据罗先生描述:此泉制作粗率,与陈钱不伴,要亦六朝时物。孤品。太货六铢因其铸精文美,集币者多爱收藏,故价位今已升至百余元。 北周国所铸。 布泉,钱文玉着篆,泉字中竖不断,与王莽的悬针篆且断中竖的布泉有别。通常的钱径25毫米,重4.3克,铸于武帝保定元年(561),起初以一个兑换五个五铢。 五行大布,文体同上直读,武帝建德三年(574)铸。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本,乃道教之重要内容。发行时,以一个兑换十个布泉。一般官铸初版钱径28毫米,重4一5克。 永通万国,静帝大象元年(579)铸,钱文的玉着篆形神华丽,铸工精美绝伦,使人拍案叫绝。永通万国寓意江山代代,源远流长,道出了铸币者的心声,更明确了货币的职能。但事与愿违,此时的静帝已是蝗螂臂下的寒蝉了。官炉初铸品一般钱径可达30毫米,重约5克,以一个兑换五个五行大布。 上述三钱,内外郭均狭而高隆,钱文深峻,玉着篆疏密匀称,书体流畅,铸工精湛非同一般,世称北周三钱。并且钱文一反常态,既无国号也无年号,独树一帜,表现出武帝宇文岂之汉化已人精髓,有独创之见。三钱中布泉与五行大布易得,永通万国略少。传世有薄小型的,属减重或私铸。 布泉与五行大布二枚价不上百元,永通万国官铸大样,价在300~400元间。若能将这北周三泉收集成套,甚能悦目。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7906.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异境百出的钱文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