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刘邦打败项羽,即位称帝建立汉王朝,史称西汉。 刘邦起兵时,需要筹措军晌,就开始鼓铸货币,沿袭秦钱半两旧名,同时允许民间自铸,确定了半两钱减重的权宜之计。结果半两钱越铸越小,一直小到径不足10毫米、重不足1克的榆荚钱。 公元前186年,吕后改行八铢钱,重约6克,即我们现在称的八铢半两,到汉文帝时用五分钱。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改铸四铢钱。虽然钱的重量一改再改,但钱文均称半两。四铢半两是比较稳定的一种汉初货币,前后沿用50余年。常规的四铢半两径24~25毫米,重3一4克,大小轻重适宜,故对后世的小平钱颇具影响。若仔细分辨,内中尚有多种版式,最常见的钱身没有标记,两字的中竖与上横划不相连,下部内有双人或一横笔之分。有穿上沿一横郭的,有面带外郭的,铸工精美,甚可把玩。 有传形的(古人书写从右到左,反之即称传形),更有二字一倒一顺的,称为环读。 上两种情况是在制范中出了差错造成的,但较少见。还有钱面添加横划直竖的标识,多少不定。或铸有星月纹饰的,但十分少见。 汉半两钱全是平背,但文字无秦半两高挺,存世量大,以元论价。有兴趣的话可从版别入手,有半字的长短阔狭,两字的不同写法,面带纹饰等不同版别。即使是细小的榆荚钱,只要半两二字清晰可辨,亦别有一番情趣。进而再寻觅传形、旋读等趣味品成一系列,不亦乐乎。 汉武帝由于好用武力,四处出兵征战,致使国用不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至五年春,曾一度销半两更铸三铢钱,三铢钱仅铸了几个月,故而极其少见,但钱币的单位从这时起由两改为了铢。铢是比两小的单位,秦时,规定半两钱重12株。三铢钱多数钱文拙劣,铸工不精,铢的金旁从王,平背无郭,五铢钱的金旁有四点,背郭完好,二者区别明显,是今辨别伪品三铢的主要方法。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从此中国货币史进人了一个新纪元。五铢钱大小轻重适中,改革了半两钱无郭容易磨损钱文的缺陷,亦可防范民间磨背取铜屑的做法,但有一点与半两钱相同,仍以重量为钱文。从元狩五年起到唐武德四年(621年)止,其间五铢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如两汉之后的六朝五铢、鸡目五铢、刘备五铢、陈五铢(562年)、太和五铢(495年),前后通行长达700余年,成为我国历史上通行最久的钱币。自元鼎二年(公元前l巧年)起,钱铸好后增加了一道锉磨边缘的工艺。其中方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采用简单或原始的旋转工艺,用方形的长棒(即方贯)将铸币穿成串,方孔能使钱币固定在棒上而不会滚动,便于工匠锉磨工艺的操作。这也许是古钱的方孔能保持2000余年不变的主要原因。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禁止郡国铸钱,只准均输、钟官、办铜三职的官员在上林苑铸造,制作精湛,重如其文。这是我国历史上始创把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集中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是一次成功的货币改革。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汉室中兴,世称东汉,铸的依然是五铢钱。 据传世的一件建武十七年(41年)的五铢铜质母范可知,东汉早期五株的钱文铢字朱旁头部圆折,上短下长,金旁头部呈等腰三角形,四点较长,五字曲笔交叉,制作很是精美,钱径25毫米,穿近10毫米。灵帝中平三年(186年)铸的五铢钱背有四出文,称为四出五铢另外有传形五铢,这种与正常五铢二字调位的铢字必定反书,系刻范及铸造中的误差而致,如果是正书的铢字那就很罕见了,通常称左读五铢。另有一类附吉语或图案的五铢,也很少见,如面穿上下分别君宜侯王,背宜子保孙或汉镜式规矩纹等,一般作压胜、佩戴用的,也可说是花钱吧。 《中国钱币》1991年第4期披露,在洛阳发现一枚金五铢,从钱形看,此钱与咸阳出土的上林三官宣帝五铢钱形制相同。此金五铢重5.91克,含金量93.98%。这金五铢虽说是货币,但并不进人流通,只是封建统治集团内帝王公卿、达官贵人们相互赏赐、馈赠之用。然而毕竟是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金钱实物,可谓金银钱之始祖,弥足珍贵。 两汉五铢,虽说距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但它通行时间长,今存世量很大,所以身价不高,以角论价。收集中拣品相好、大小不同的版别,如面带各式星点和横郭的,五字的交叉弧度大小,铢的金字结构与朱部笔划的转折变化,很有文章可做。花钱不多而能获得汉代古物能不欣慰吗?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7916.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长寿的五铢钱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