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和仿贝作为主要货币在我国历史上流通了一千多年,它的大小不过像一枚小枣。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后期,用小枣大小的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例如,有时为了买一头牛,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戴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买更贵重的东西呢,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大钱布币。布币的形状像一把铁锹的锹头,安把儿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不过这种布币比实用的锹要小得多,长七八厘米,宽四五匣米。布币正面铸有一至两个文字,有数字,有干支,还有记地名的等等。 有了这种大额货币,交易起来就方便多了。后来,周王朝属下的诸侯国纷纷效法。到了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赵、魏、燕、楚等都铸行布币,但他们铸造的布币与周王朝初行的布币有很大的区别,原来像空心方锥的部位变成了扁平状,个体也小、薄了许多,尤其下端像足的部位,区别就更明显了。周王朝布币底部呈向内凹陷的大圆弧;而列国的布币底部像分开的两腿,似裆的部位有尖形,也有方形或圆形的。布上面的文字两个到四个的都有,多数是记地名戴国名的,也有记重量或币值的。总之,较周王朝初期布币上的文字要复杂得多。 为什么叫作布币呢?人民币收藏专家认为,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似锹的挖土农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频繁。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小型化,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祖先们选择镈这种农具做为货币的形制,是重农贵农传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疆域广大,文化、习俗有许多差异。同样的农具,各地也有许多区别。因此,同是仿农具的布币,各地(各国)也有许多差异。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853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什么叫布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