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宋时期,推出比较薄小的新钱,具中有书法纤巧绮丽者,或称之为薤(xie)叶篆。钱币收藏学家对于这种钱文书法很推崇。有人称之与王莽钱的悬针篆,宋徽宗的瘦金体,俱为千古绝唱(衡门《中国古钱讲话》)。刘宋钱币中有以下这些应该称为薤叶篆。 孝建四铢,于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正月推出,面孝建,背作四铢。 孝建钱,形制薄小,上书孝建二字。 永光钱,宋废帝永光元年(465年)始铸,款式与孝建同。书法精妙,轮郭纤细周整,重二铢。 景和钱,废帝景和元年(465年)铸,款式同永光。钱文转折处有方折意。 大明四铢,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铸,面大明背四铢,形制同孝建四铢或以为孝武帝大明年间铸。 两铢,形制薄小,文字书写工整,修长而秀丽。 关于上述钱币的书体,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说大明二字是小篆体(朱活《古钱小辞典》),有人认为,大明二字,文字笔画除个别方折外,基本上用圆弧过渡,笔画粗细一致,文字似发丝梳理和挽转而成,它既含有薤叶篆的纤细秀丽,又具有玉筯篆的端庄圆润,为了区别暂名为发丝篆(《谈大明四铢钱》,《中国钱币》1993年4期)。其实名之为发丝篆与薤叶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还是遵循传统的好。 说到薤叶篆,不妨提提各种篆书的别体。篆书别体的名称,应该是唐宋以后才有的。近人孔白云讲:唐人意拟复古,妄杜自撰,循名之作不可胜计。若龙书,穗书,云书,龟书十八体,三十二体皆谬妄之书,万不足法。宋朝释梦英作篆书十八体。清乾隆时更以皇权的威严钦定篆书三十二体。乾降十三年谕:我朝国书音韵合乎元声,体制本乎圣作,分合繁简悉协自然,惟篆体虽旧有之,而未详备。宝玺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为各体篆文,儒臣广搜载籍援据古法成三十二类(《皇朝通志》卷十二)。经乾隆钦定的三十二体篆书为:玉箸篆、芝英篆、上方大篆、小篆、钟鼎篆、垂露篆、柳叶篆、殳篆、悬针篆、蝌蚪篆、龟书、倒薤篆、鸟书、古文书、大篆、麟书、转宿篆、雕虫篆、刻符篆、金错篆、鹄头篆、飞白书、龙爪篆、奇字、缨络篆、剪刀篆、碧落篆。 薤,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而薤叶篆字体修长,上密下疏的结体,使之若薤叶倒飘,所以,按钦定的说法,所谓薤叶篆应叫倒薤篆才对。 关于薤叶篆钱文,钱币学家多有评论,其中彭信威先生的看法,见地不凡,彭著《中国货币史》说: 孝建四铢的薤叶书,可以使想起当时纤巧绮丽的文风,更使人想起北魏佛像的苗条的身躯和飘逸的衣折。孝字的笔画和北魏浮雕皇后礼佛图的衣折,用的是同一种手法。似乎吴道子的莼菜条或兰叶描就是渊源于此,这里书画的确有一脉相通之处。又如二铢重的孝建,钱身虽小,却是美丽动人,不论是制作和文字,都具有高度的水平。 也有把细劲秀丽的南朝书风归于南朝崇道尚柔。固然,刘宋钱文书法与当时文化背景有关,但刘宋迫于时政经济,钱币越铸越小,采用这种细如薤叶的钱文,也有其铸造技术方面的必然要求。有的刘宋钱廓细如线,一千文长不满三寸,而且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十万钱不盈一掬。当时就被认为是失算当时,取笑百代。如此薄小的钱币,铸造时就不得不采用这细线般的篆书了。 刘宋钱币出土不多,而薤叶篆更是弥足珍贵,清人戴熙的《古泉丛话》说:孝建四铢,北人以为奇货,索直二三万钱。可见清代此类钱已引起收藏者的关注,稀少而珍贵。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8652.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什么是薤叶篆?薤叶篆钱币有哪些?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