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的最突出的缺点是价贱体重。 我国有一出相当出名的戏名《十五贯》,又名(错斩崔宁》,讲的是刘贵将岳父给的十五贯钱,假说成是卖妾所得,引出的曲折故事。那么十五贯铜钱有多重呢?如果这些钱都是合乎标准的铜钱。则十五贯应有75斤重,这是体弱的人背不动、体壮的人背上走不远的。史书上又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带人视察库房,他看到跟随他的有勇将周仁美。就问周仁美:你能背得动多少钱?周仁美回答:我能背得动七十八贯钱。宋太祖说:那岂不要让钱压死了!于是他命令周仁美背起四十五贯钱在院内走一圈,周仁美照办,宋太祖就把这些钱赏给了周仁美(《宋史周仁美传》)。八十贯钱重约400斤,宋太祖认为周仁美背不动,四十五贯钱重200多斤,周仁美能背着走一圈,自然也是壮汉。在大宗交易中,铜钱就显得非常不适合。如买一匹马,在宋代要用约50贯钱,这些钱重250斤,两个壮汉也未必能背上走10里路。一匹马的交易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更大宗的交易了。 然而铜钱的缺点并不止于此。它的另一个突出的缺点是易于盗铸(指私人违法铸造)。 纵观我国的铜币史,官方与私铸的斗争可谓史不绝书。凡是官方铸行虚价大钱,每次都势必引起私铸泛滥,进而导致市场混乱,最后通常都以虚价大钱被废止或官方宣布虚价大钱降值使用为结果。从较早的汉武帝铸行赤仄钱,到唐肃宗铸行乾元重宝,再到宋仁宗铸行庆历重宝、清咸丰帝铸行咸丰重宝等,情况如出一辙,结局概莫能外。尽管我国很早就有人提出了不惜铜爱工的原则,但是历朝历代铸钱惜铜图利的事却是屡见不鲜。钱币减重问题更是中外都颇流行的现象。既惜铜图利,则所铸钱必然体轻质次,前后不一。官方铸钱既如此,就给盗铸提供了条件。回顾历史,大抵盗铸泛滥往往都与官方铸行劣钱相联系。盗铸的钱币大抵都是劣币,所谓上贯即碎,风飘水浮的劣币几乎代代都曾有过,剪纸涂泥的伪币也就随之产生,而劣币一多就会造成市场混乱。 与上面所述的铜钱质量不一的问题相联,就又派生出一个新问题,即实用时难以剔除劣币。铜钱都是成百上千、成串成贯地使用,交易中要是一枚一枚地挑拣该是多么不方便。 在社会秩序较为混乱时,铜钱的弊病就更加突出。因为这种时候官方造的虚额大钱、劣币与民间盗铸的劣币互相混杂,造成物价剧烈波动,进而导致铜钱的信用危机。这时人们往往拒绝收受铜钱,而寻求比它更可靠的代替者。唐末五代、金朝末年、南宋末年都出现了人们乐于使用白银而不愿使用铜钱的情况,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8765.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铜钱未能重居首位,铜钱的缺陷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