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币出土数量少,圜币上的文字主要有垣、共、共屯赤金、长垣一斤、武坪、济阴、安臧、门、离石、洮阳、东周、四周、半睘、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二铢等。其中垣、长垣、济阴、武坪、离石、衫七阳一般被认为是地名,争议不大。州门议论较多的是共、东周、西周、半晨、重一两十四铢和重一两十二铢这几种币文。 共字圜币过去有一种认识,即认为它上面的共是代表从周厉王被暴动者赶下台到周宣王即位中间的十四年时间(史称共和时期,公元前841一828年),有人进而认为共和时期是共和伯执政,所以共字就代表共和伯。但因为找不到先秦货币文字有表示时间或执政者的例证,人们对此多有怀疑。后来有人推断共代表地名,但它究竟代表什么地方却一时找不到适当的答案。所以关于共的含义大抵还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带有西周二字的圜币,形象粗陋,一度被认为是姜太公于西周初年主持铸造的货币,但这种看法后来被否定了,因为与它类似的还有带东周二字的圜币。于是人们推断西周、东周应代表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名:公元前5世纪,周考王封弟揭于河南洛阳,号西周;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今河南巩县),号东周。带西周东周的圜币大约就是这两个诸侯国铸行的。 对于半睘,有人认为它们表明此币的价值为普通圜币的一半,但以目前存世的半睘币同其他圜币相比,前者的重量都远超过后者的一半。有人认为睘字表一种重量单位或价值单位,认为睘与爰、寽是同字异形,而两枚半睘币的重量恰好等于一枚釿当寽布币,这种说法较为合理,但仍有待进一步证明。 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二铢两种币文无疑是表示钱重的,但有人却认为这两种圜币实际不是圜币,而是天平的砝码,当时确实有这样的砝码,但似乎比它们更精致。还有人提出对这两种币文应读为一两、十四蛛铢,一两、十二铢的,即认为前者是实重十四铢的一两钱,后者是实重十二铢的一两钱。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887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共”、“周”与“睘”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