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的衰落比纸币早,几乎就在它达到鼎盛阶段不久,事实上已经走了下坡路。 铜钱的铸造量在北宋达到历史最高峰以后,便急剧地下跌。南宋一般年分只能铸行约十万贯铜钱,其中还包括半数以上的当二或当二以上的大钱。与南宋北南对峙的金情况也不比南宋好,这与我国铜矿主要分布在南方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无论是南宋还是金,都是由于经济、社会生产发展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经济遭受破坏以后,物价上涨,铸钱亏本十分严重,有时造一贯钱竟要花费五六贯甚至更多的钱,官府便不愿也无力多铸钱。 铜钱的衰落也与纸币的发行有关。元、明两代铸钱很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官方怕铜钱流行会影响纸币,以至竟几次下令禁止使用铜钱。 元朝于至元十四年(1277)下令禁止江南使用铜钱。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朝尚书省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划》,其中有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铜钱的规定。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铸行至大通宝(汉文)、大元通宝(蒙文),但第二年就因元武宗的去世而罢止。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铸行至正通宝等钱,至正十四年(1354)下令停铸,这时离元朝灭亡只有十几年了。今天所能见到的至正钱有三类,一类钱背铸有地支(寅、卯、辰等)纪年,用的是蒙文。另一类钱背有纪值的蒙、汉两种文字或只有纪值的蒙文。以上两类钱的正面都铸汉文至正通宝四字。还有一类被称为权钞钱,钱的正面却铸的是至正之宝。这种钱钱背穿上铸吉字,穿右铸权钞二字,穿左铸有标明金额的字,计有伍分、壹钱、壹钱五分、贰钱五分、伍钱五种,钱的大小轻重也因面额大小而不同,最大的伍钱权钞钱,重约143克,直径也是清代以前流通钱币中最大的。专为扶持纸币而铸行铜钱,也是前所未有的。元代只有两次铸铜钱的记载,两次时间都很短暂,元代铜钱铸造量是很少的。 元代铜钱上既有汉文,又有蒙文,这很有时代特色,这里讲的蒙文,不是现代蒙文,而是八思巴文。这种文字是元代人八思巴(1235一1280)创造的。八思巴是吐蕃喇嘛教萨迩派首领,被元朝尊为国师。他受命造蒙古新字,于至元六年(1269)颁行。这是一种由字母组合的方形文字。 在明朝的277年中,约有半数年分是完会没有铸造铜钱的。明朝初年铸造洪武通宝钱,因为避朱元璋名讳,没有铸洪武元宝钱,整个明代都没有钱文中带元宝两字的钱。各年度究竟铸造了多少铜钱,史书没有记载。但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了提高纸币的地位,明廷下令禁止使用铜钱,要求军民商贾等,凡持有铜钱者,一律上缴官府,兑换纸币。自然,官方也就停止了铸造铜钱。禁用铜钱的规定一直维持到宣德十年(1435),这近四十年间官方就没有铸造铜钱。解禁时间不久,正统十三年(1448),官方再次下令禁止使用铜钱,这次诏书措辞强烈,声称:交易用钱者,以阻钞论,追一万贯,全家戍边。(《三编》)于是铜钱又停止铸行。不过这次禁令维持时间较短,到天顺四年(1460),又宣布解除禁令。禁令虽解除了,但官方并没有马上开始铸钱,直到弘治十六年(1503),官方才恢复铸钱。开铸仅二三年,到明武宗正德年中(1506一1521)又停铸了,一直到嘉靖六年(1527)才恢复鼓铸。 当纸币衰落时,铜钱并没有复兴,因为还在统治者拼命维持纸币时,白银在流通领域已占据了比铜钱更重要的位置。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888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铜钱的衰落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