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货币广泛地应用,就必然要出现一些在观念形态上反映货币的东西,今人通常称之为钱币文化。那些被纳入钱币文化范围的东西的发展,大抵是比钱币本身的发展要迟的。东汉至隋这一历史时期中,与钱币联系的神话传说、民俗等有比较突出的发展。 晋朝人干宝写的《搜神记》中记载了一则神话:南方有一种昆虫,名叫(虫敦 虫禺),又名(虫则)蠋,还名青蚨。它形状似蝉而比蝉稍大,可以食用而味道甘美。它产子必定产在草叶上,像蚕子一样大小。取来它的幼虫,幼虫的母亲就会跟踪飞来,不管离得有多么远。即使是偷偷地取走幼虫,幼虫的母亲也一定能知道幼虫被藏在哪里。如果用幼虫母亲的血涂在八十一文铜钱上,把幼虫的血涂在另外八十一文铜钱上,然后用涂了幼虫血的钱去买东西,而把涂了它的母亲血的钱留在家里,则事后这些花掉了的钱会自己飞回来。或者用涂了幼虫母亲血的钱去买东西,而把涂了幼虫血的钱留在家里,结果也一样。这就等于讲,谁有了用青蚨母子血涂的钱,谁就有永远花不完的钱,该是何等的诱人!大约这一神话太有诱惑力,以致后来青蚨竟成了钱的代名词。旧中国不少店铺的名字中都有蚨字,北京的瑞蚨祥即是一例。关于轻影钱、钱龙等传说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在以农业立国的时代,人们把对财富的渴望同农作物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关于摇钱树的幻想大约就是这样萌生的。近年在四川、云南等地东汉三国古墓的发掘中,几次发现了摇钱树。它们主要部分是铜制的,在曲折的树枝上有许多枚铜钱,铜钱的钱文通常是五铢或五铢口口,这些说明了钱树与汉文化的联系。有的树枝上还有人物和动物(例如鱼龙漫衍的百戏图象)。四川出土了一些雕有摇钱树图案的陶器,内容颇为丰富。除各种各样的怪兽外,有的还有坐于龙座上的西王母、抱瓮骑羊人、持竿打摇钱树上钱的人、将钱担走的人等。东汉以后直至清代,关于摇钱树的传说始终存在,作为陈设品的摇钱树也时时可见。但就现今所见,宋以后的摇钱树艺术品,大多呆板,反不如东汉时期的生动。 随着钱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逐渐普遍,随着关于钱币的传说的增多,西汉时期人们开始有了佩钱的习惯。由此在东汉以后衍生出一类非流通钱币,后世称为民俗钱。这类钱上通常铸有日入千金、宜子保孙、长毋相忘等吉语或表示心愿的文字。东汉至隋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宗教思想的泛滥,在钱币上也有反映,这就是出现了厌胜钱。所谓厌胜,就是驱魔辟邪的意思。厌胜钱就是专用来驱魔辟邪的佩钱或冥钱。厌胜钱上有的有图案,开了后世花钱之先河。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889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青蚨与摇钱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