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出现了相当长时间的银荒,银荒与钱荒一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为了纳税,被迫低价出卖农产品,甚至出卖家产和家人,使得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影响到正常的统治秩序。于是有些人便主张停止使用白银,恢复使用铜钱。也有人主张适当增加铜钱的使用范围,以缓解银荒。前一种意见显然过激,难以实行,后一种意见于是得到采纳。明朝后期和清朝,铜钱的铸行量明显增加。 清朝此后遵循白银为本,铜钱为末的方针,用铜钱作为白银的调节和补充。即是:在白银缺乏时,适当扩大铜钱法偿能力,减缓社会对白银的需求;凡大额收支及民间大额交易,尽量设法使用白银,凡小额收支及民间小额交易,尽量设法让人们使用铜钱。有时还实行银七钱三的按比例收税的政策。 清朝每年铸行铜钱的数量,正常年份一般都维持在20万串(贯)以上,多的年份铸行100万串(贯)以上,有时更多达数百万串(贯),其数量可能超过了唐代。清代铸钱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原铜的严重不足。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明代和清代前期矿冶业很不景气,官方几次试图改变这种状况,都成效不大。为了增加铸钱数量,清朝就从邻近国家(主要是日本)大量进口洋铜,这也是前代未有的情况。 据记载,早在清朝初年,官方就下令向海外购买洋铜,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海禁以后,规模扩大。雍正年间(1723一1735),出洋买铜的船达36艘,每年购入的原铜达数百万斤。乾隆二十年( 1755),出洋买铜的船减为12艘,每年买铜仍有150万斤(参见《清通考钱币》)。这样大量进口原铜用于铸钱,在我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然,对明清时期铸造铜钱来说,云南地区铜矿的发现和大量开采起了重要作用。云南地区的铜矿在宋以前尚未大量开采,明代后期和清代,云南的铜矿成为铸钱工业的重要支柱。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8894.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明代后期和清代铜钱的有限复兴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