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唐宋时期钱币方面的奇怪现象,就不难发现,各种看来反常的现象都同赋税有关。 唐朝的钱荒同两税法的实行有关。两税法以钱(夏)、粮(秋)两项立为定额,刚颁行的时候正赶上通货膨胀,钱不值钱,夏税征收钱币很合百姓心意。通货膨胀一过去,人们便吃不消了,因为物价大幅度下跌,人们要卖很多产品才能凑够夏税钱。这就暴露了税额过高的弊病。夏税以钱数作为定额,在通货膨胀过去以后,官方允许百姓折成实物缴纳,但折价偏高,有时百姓宁可缴钱也不愿缴实物,有时官吏又强迫百姓缴钱,所以实行两税法以后,赋税中征收钱币的比率大大增加了。正是因为两税法引出了这些问题,唐宪宗、穆宗间爆发了一次关于钱币与税法的大辩论。大诗人白居易在那次大争论中写了《赠友》诗,诗中讲: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禅。贱卖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有人曾对白居易在这里表述的意见提出质疑说:农民固然不能铸钱,但唐代商品经济已较为发达,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获得钱币来纳税。显然这里有一个如何评价唐代商品经济水平的问题。事实上,唐代(也包括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远远未能达到普通农民都大量从事商品生产的程度,一般农民更不可能积攒下钱币以供纳税。所以,官方把纳税日期一般都定在收获季节,每当收获季节,农民一齐把刚获得的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就出现了白居易所讲的贱卖、贱贸的现象,白居易丝这丝意界在当鱿直识之士中占大多数,陆贽、韩愈、杨於陵等都持与他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在他们的推动下,唐朝对税制作了某些改良,起到了积极效果。 宋初并没有发生钱荒问题,钱荒问题明显化的时候,恰恰是赋税征收钱币较多的宋仁宗庆历年间。钱荒的又一次高潮,是在宋神宗在位时期,当时推行新法,官方每年征收的钱币总数比以往新增数千万贯。这也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批评。文人孔平仲写的《铸钱行》诗讲: 三更趋役抵昏休,寒呻暑吟神鬼愁。 从来鼓铸知多少,铜沙叠就城南道。 钱成水运入京师,朝输暮给苦不支。 海内如今半为监,农持斗粟却空归。 他把宋朝的钱多和钱荒都说到了。一方面是拼命地铸钱,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得不到钱,这就是唐宋时期钱多与钱荒并存的实质。 当然,南宋时期的情况又有不同,当时经济遭到破坏,各方面都大不如北宋,铸钱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南宋的钱荒更突出地表示出仅仅是铜钱(有时还有铁钱)缺乏,纸币不但不缺乏,而且往往是过剩。由于生产遭到破坏,物价上涨,所以常常是钱重物也重(物价上涨)、钱荒物更荒(生活必需品缺乏)。所以,南宋的情况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钱荒并不等于流通手段的缺乏,更不一定反映商品经济的兴盛。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900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赋税与钱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