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晋代,就有一种带印痕的古代金版出土,到了北宋时,这种金版出土的愈加多了,人们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印子金。再到清朝末年,人们才了解到印子金原来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新中国建立以后,又有大批印子金出土,其中近年有几次考古发现尤其引人注意:1970年在安徽阜南县朱大湾村发现楚金币两堆,共42块,1451克。1974年,在河南扶沟县古城公社(乡)发现楚金币392块,总计8 183克。1979年在安徽寿县东津公社(乡)发现楚金币19块,总重5 187克,其中有不少是完整的金版。1982年在江苏盱眙出土楚金币36块,总重11000余克。其中最重的金版重610克,是迄今出土的最重的金版。这样多楚金币的出土,充分说明黄金铸币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另外,在楚国以外的陕西咸阳,也有这种金币出土。这至少表明,由于贸易的发展,楚金币已经流行到楚国境外。 楚金币一度被称为印子金,是由于它们中大多数都有印痕。这是些怎样的印痕呢?经研究人们发现,印痕基本都是用戳记打上去文字。这些印文中最常见的是条哭,一般释为郢爰,郢是楚国都城的名字,在今湖北江陵境内,后来迁都到别处,仍然称新都城为郢;爰(有人释读为爯)是一种重量单位。但是人们对爰(或爯)的释读很快发生疑问:因为根据记载,每爰的重量应为十一铢半或六两半,实物实测的结果与此数不符。于是便对此字的解释作了一些新尝试,由此又引发了对印文功用的讨论,即究竟为什么要在金版上打这些印文。然而似乎还未有一致的看法。除了郢爰之外,印文还有旁睦(陈爰)、童舜(专爰)、险争(隔爰)、结(颍)盈盆(卢金)等,专家们对它们的含义作了深入的探讨,有些方面的意见已趋一致,如认为陈、隔等是地名,而对另一些问题的争论还很热烈。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出土的饼状金币上面没有印文,有人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的金币,也有人认为它们是还未打上印文的半成品。 《汉书武帝纪》中讲,汉武帝自称在祭祀时看见了麒麟和天马,于是更黄金为麟趾袅蹄,以协喜瑞。唐宋以后时时有蹄状黄金锭出土,人们便认定这些金锭就是汉武帝时期遗留下来的麟趾袅蹄,俗称马蹄金。但是1982年在江苏盱眙出土的楚金币却使这种认识受到了冲击。原来,在盱眙出土的金币中除了郢爰等版状金币外,还有七块被认为是麟趾状、八块被认为是马蹄状的金币。这一发现引发了如下想法:麟趾袅蹄(马蹄金)并非汉武帝首创,唐宋以来人们看到的马蹄金可能并不一定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文物,这种金币与通常所见楚金币形制不同,它们会不会是流入楚地的中原金币呢?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900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印子金”和“马蹄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