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铜钱、纸币、金银兼行,明朝统治者显然没有从前人的失败中接受足够的教训,其结果比前代还要糟。 明朝是洪武八年(1375)开始发行纸币的,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纸币已贬值到了面额(即规定可兑铜钱数)的四分之一,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又进一步贬值到面额的六分之一以下,明朝统治者为了挽救纸币,竟想要恢复元朝的办法,又立法禁止交易使用金银铜钱。但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能阻止纸币贬值。 据记载,永乐元年(1403),官兵俸米每石已可折支纸币十贯,当时米价每石不足一贯,则纸币贬值已到了面额十分之一以下。到洪熙元年(1425),每石俸米可折支纸币25贯,贬值程度较前又加倍了。景泰元年(1450)官兵俸银每两折支纸币500贯,当时铜钱一贯可兑白银一两有余,则可知这时纸币贬值已到面额的五百分之一以下。 弘治元年(1488),官兵俸银每两折支纸币数又达700贯,纸币一贯这时大约只能兑铜钱一文了。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每军士给钞数百贯,计值不过数十文(《筹辽硕划》)卷8李汝华《权时通变酌盈济虚疏》),纸币十贯才能兑一文铜钱,贬值已达面额的万分之一。当然,早在天顺四年(1460)明朝已解除钱禁,正统元年(1436)又解除银禁,白银、铜钱成为主要货币,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了。说来有些令人奇怪,明朝的纸币很早就严重贬值,但却坚持发行;虽是不受欢迎,半死不活,却没有被废罢,直到明朝后期。而且,明朝的纸币在明光宗以前,始终叫大明交钞,从未改换过名称。 明朝灭亡前夕,曾尝试发行一种以银为本位的纸币,已印制了一批试发行,但遇到困难,百姓拒绝以银兑换。不久,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明朝灭亡,此种纸币未能推广。 明朝纸币发行的不景气,说明纸币在我国已经暂时地由盛转衰,这为随后纸币发行的中断作了历史的铺垫。清朝于顺治八年(1651)开始发行纸币。当时明朝残余势力汇集在明鲁王和永明王的旗帜下,坚持抵抗,全国许多地方刚刚经历战乱,经济秩序尚未恢复,清朝财政十分困难。发行纸币,大约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上的燃眉之急。到顺治十八年(1661),明朝残余势力被消灭,纸币就停止发行了。有人推测,清朝停止发行纸币,除了吸取了宋、元、明发行纸币效果不好的历史教训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清朝皇族是金人的后裔,他们对纸币促使金加速灭亡的历史教训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这是颇有道理的。清朝停止发行纸币,这在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因为我国从北宋开始的纸币发行由此中断,而且中断时间长达一百九十余年。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9006.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纸币发行的中断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