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即位前,汉朝通行的是半两钱,然而当时的半两钱已不是秦国或秦朝时的半两钱,而是重四铢(半两应为十二铢)的减重钱。这种钱有钱文即面额与实重严重脱节的问题。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铸行钱文与实重统一的三铢钱。但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建元五年(前144)又废止三铢钱,恢复使用四铢半两钱。到了元狩四年(前119)再行三铢钱,次年改铸行五铢钱。五铢钱重量与钱文一致,两面都有轮廓。五铢钱的铸行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标志着行用了一百多年的半两钱终于被废弃,长达七百多年的五铢钱阶段由此发端。 五铢钱铸行前后,奉行轻重理论的桑弘羊等掌握了汉王朝的经济财政大权。他们在货币发行方面也贯彻轻重理论,除了发行皮币、白金币以外,还突出地表现在两件事上:一是颁布盗铸诸金钱罪皆死的严刑峻法;二是在元鼎二年(前115)铸行赤仄(侧)钱。关于这种钱究竟是什么模样以及为什么以赤仄作名字,目前意见分歧。有人认为赤仄就是边缘为红色的意思,有人则认为现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找不到边缘与中央颜色不一的,所以所谓赤仄不过是边缘打磨得比较光滑罢了。官方规定每枚赤仄钱折合五枚五铢钱,所以赤仄钱大约是一种虚额大钱,官方发行它主要是为了聚敛财赋。两年后赤仄钱发生贬值,终被废弃。 赤仄钱被废罢以后,汉朝又把注意力放到五铢钱上来,这次完全禁止地方铸钱,把铸币集中于上林三官。这可能也是根据桑弘羊等人的建议。所谓上林,即指上林苑。所谓三官,就是指设于上林苑的三个官署,究竟是哪三个官署,看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均输、钟官、辨铜令。官方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过去铸的钱一律回收重铸,由三官监铸五铢钱。这次集中铸币产生了积极效果。由于三官监铸的钱工艺水平较高,唯真工大奸才能盗铸,民间盗铸获利小风险大,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杜绝了盗铸现象。由于这时白金币、赤仄钱等虚额币都已停止使用,全国统一地行用这一种五铢钱,所以以往货币上的混乱局面得到扭转。 据《汉书食货志》记:自孝武(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20年。此是初次铸行五铢钱的时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公元1一5年),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如果所记不误,则当时铜钱的供给可算是充足了。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901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五铢钱的确立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