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收藏和拍卖都谈不上有多大的市场,涉足收藏的人大多是一些收入不高,仅凭个人疯狂的爱好、坚强的毅力、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力,四处奔波收到了一些藏品。如今国内一些企业家、政界人士、艺术家纷纷投入到这个行当中,无论在拍卖会还是古玩市场都有他们的身影,尤其是那些酷爱艺术品收藏的企业家们,他们对今天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南京天地集团总经理、著名收藏家杨休先生便是这其中的一员,2004年6月,他以6900万元竞得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创造了至今无人刷新中国画世界最高拍卖纪录。而以杨休先生为代表的企业家们,其收藏投资的理念带动并影响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甚至影响着整个市场的格局。尤其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风云激荡的调整时期,他们的观点或许更具导向性。 十年前还有一个“一票否决”的自我约束制度,而现在却变成一票通过制了。拍卖行应该用行业自律尽一切可能在自己知识能力的范围内把假画淘汰,让买家放心。 记者:有些画家怒言:京城拍卖行里的名家书画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伪作!作为经常出入拍卖场的书画收藏家,您如何看待拍卖行拍假的问题? 杨休:应该说拍卖场上的买家不是专家,如果买家都是专家,就不用拍卖公司这个中介了,买家之所以从拍卖公司买东西,是因为他第一没有讯息渠道,第二没有鉴别能力,所以他才会给拍卖公司10%佣金。买家给拍卖公司佣金,是因为你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筛选、辨伪等,不可能因为你敲了一槌子就给你10% 。10年前拍卖行还有一个“一票否决”的自我约束制度,而现在可能都变成一票通过制了。 记者:那么今天艺术品市场“拍假”的原因何在? 杨休:第一,从法律层面上讲,《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而这一条声明在任何一本拍卖目录中都可以找到。也就是说,无论拍品是真是伪,成交后均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这让一些拍卖公司钻了法律的空子,而且那些不诚信的拍卖公司们将此运用得游刃有余。而从另一方面讲,法律规定是国际惯例,很多国家的拍卖行都是不保真的,但是作为拍卖行不能打着这个旗号去理所当然地拍假。在艺术品市场这个领域,其法律规定是国际惯例,是最终的一道关口,法律也无法保证作品真假,法律的判定是非此即彼的。但对拍卖行来讲这并非法律规定问题,而是一个道德范畴,拍卖行不能只看法律而不讲道德。 第二,有些拍卖行拍假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原来没有经验,确实不知真假,但东西已经拍出去了,后来知道是假,买家就会要求拍卖行再拍出去,因为这个假货是从你手里买的,因为原来犯了错误,就要把这个错误进行到底,而拍卖行又不能告诉买家原来我们不懂,不知道这东西是假的。这样循环往复很多东西都积淀下来,没有办法不拍假,不拍假就过不下去。 第三,个别拍卖行拍假与管理体制有关系,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拍卖公司是民企,老总可能不知道,但下边的员工有时会为自己的利益这样干。 记者:有些拍卖公司认为拍假很正常。有一家新成立的拍卖公司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老总说:“我们公司这次的拍品不敢说100%的真,但也有80%是真的。”言外之意是:有80%是真就很不错了,剩下的20%就是知假拍假的了,而且20%的假货太少了,已经是相当优秀了。 杨休:排卖行对于一幅作品的好坏可以另说,但最起码应该保证真假,就像是媒婆,最起码介绍的是一男一女,拍卖行不能连媒婆都不如,这是职业道德。虽然法律没规定,但从道德讲必须趋近于真理,力争做到最好。 记者:现在假货猖獗,是否说明市场对假东西的需求大?所以拍卖公司才敢公然拍假,还会冠冕堂皇地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杨休:人们现在有了钱,对艺术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经过多年的战乱,从八国联军到“文革”,中国艺术品的损毁非常严重,很多艺术品被破坏掉了,或者流失到海外,这个损失是巨大的。今天中国的财富日益增加,比起我们国家的人口和这么多年积累的财富量及收藏的巨大群体,艺术品相对而言是少之又少。所以艺术品市场暴涨,需求量扩大,艺术品变成了类似股票的东西,大家有钱但没东西可买,此时肯定会出现假货,这就像“文革”期间商品短缺时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证。现在也一样,无论是收藏、附庸风雅还是送礼,市场有需求,假的就会应运而生,这是在所难免的。 现在有些小拍卖行经常搞无底价拍卖,几十元、上百元就能买一幅画,假货拍一个假货的价,这也无所谓。但是作为一场拍下来动辄就是几个亿的大拍卖行来说,还不保真,那就太不负责任了!这是在砸自己的牌子,未来灭亡的也是自己。而在这种状况下,因为自己不能,还要限制国外的拍卖公司进入,限制人家把正规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带过来。就好比中国人不会造汽车,要加入世贸了,五年之内要限制人家,保护我自己,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套用到拍卖业就是:我现在还不行,先卖些假的,让我发了财以后你再进来。虽然国外拍卖有时也会有假,但他们是因为能力达不到,毕竟是外国人看中国的东西,人家不是故意的。但我们的拍卖行则不然,经常是知假拍假。 国外的拍卖公司作为一个中介机构,恪守中立原则,决不搞“暗箱操作”,同时在艺术品的鉴定方面把握得比较严格,职业态度严肃。而我们国内的拍卖公司往往是为了上规模,或者照顾卖家的情绪,什么都上,比较混乱。这是导致近两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萧条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不是因为买家没有资金实力,也不是因为市场经济或者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好所致,是拍卖公司自己把自己的生意做没了。 在国外以假充真、知假卖假是犯法的,而中国没有这样的法律,所以拍卖行、画廊、文物商店才敢知假卖假。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市场上人们对假货的需求? 杨休:假有两种:一种是复制品,一种就是假的。假是把东西复制出来,当真的卖出去。如果只是一个纯粹的玩家,对这个东西有需求,但又买不起真东西,只有买个假的去欣赏,这是明知假的也买。虽然东西是假的,但文化是真的,他玩的是文化信息而不是这个东西本身,玩家也可从中得到愉悦。像这种复制品博物馆也有,因为真东西要保护起来,有些东西不宜经常见光,那么只能复制一个供人们参观欣赏,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当观众看时它就是个真东西,博物馆传递的是一种文化,而不是它的价格。 在国外也有这种现象,有种说法:以假充真就是假,知假买假就是真。比如维纳斯的雕像在全世界数不胜数,谁能说是假的。其实国外也有假,但它有法律保障,有道德约束,在国外以假充真、知假卖假是犯法的,而中国没有这样的法律,所以拍卖行、画廊、文物商店才敢这样做。 对于那些欣赏中国文化但又买不起真货的人来说,可以到其他文物市场去买,比如北京的潘家园,谁都知道那里的东西是假的,多数人到那里就是去买假的,因为那个价钱不可能买到真货,这个市场就是有需求的,它有一个消费群体,我们就不能去打压这个市场。 记者:有人说,现在拍卖公司公然拍假,是因为我们国家对拍卖业的监管力度不够,您觉得主管部门应如何监管? 杨休:中国拍卖业走过了十几年,从理论上来讲,文物局、文化局都是拍卖行的上级,但他们都不是管真假的,确实也没有这个义务。工商局虽然是打假的部门,但他们没有给艺术品打假的能力,我们不可能要求工商局的人懂文物,懂鉴定。艺术品不象假烟、假酒那样能用科学的手段鉴定。所以,政府部门起最终约束的作用。 艺术品打假的关键问题不是监管,而是拍卖公司的自律。随着拍卖企业的增多,有一个自然淘汰制,你若不自律、不用监管也会被淘汰出局。而且监管也是不可能的,是文化局、文物局、商务部还是工商局,它应该归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有能力、有精力出这么多专家来监管。它不像假烟假酒那么简单,由工商局监管就可以了,而拍卖有哪个部门的专家能精通书画、瓷杂、玉器、邮票、钱币等如此多的门类,它需要多少专家来盯着拍卖行呀!所以让这些部门监管都不太现实。只能是有个案或有争议时才会请这些部门,有时个案的对与错,法律也说不清,拍卖业应该用行业自律,尽一切可能在自己知识能力的范围内把拍卖的事情做好,把假画淘汰,让买家放心。当然上拍100件东西有一两件可能吃不准、不对,这是情有可原的,谁也不能100%地把古人的东西看得那么准。但是拍卖行可以把信誉做好,拍卖行的专家团应该是最严谨、最负责任的。 最终,拍卖公司是靠市场来淘汰的,在竞争中一定会出现几家真正自律的、严谨的、负责任的拍卖行。有了这些自律的企业,大家一定会拿他们做标杆、做榜样。另外,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会控制一些不自律的拍卖企业。 让收藏者联合起来,抵制拍卖场上的假货;让媒体联合起来,通过他们的监督,舆论的攻击让假货不敢抬头。 记者:但是现在仅通过拍卖公司的自律来控制拍假是不够的,也是不易实现的,大量的拍卖公司还在津津乐道于此。 杨休:所以最重要的打假机构是藏家的组织机构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市场上限假,靠收藏家的集体,靠拍协和收藏协会。但与国外比起来,我们的收藏协会过于民间化,收藏家地位很低,不能在市场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国外,藏家基本是大机构,如金融机构、慈善机构、大企业等,还有一些非常有社会地位的大老板。他们可以左右一些娱乐机构甚至政府的行为,如果拍卖行卖他假货,他有足够的资金和力量去请律师做这件事情,而中国的收藏家,其地位和手段都无法与国外比,在国内拍卖行是强势群体,而收藏者是弱势群体。更有甚者由于没有法律和道德约束,一些机构还串通拍卖行一起欺骗买家。 那么,我们不能由于此就坐以待毙,对假货束手无策,所以收藏者、协会组织应该联合起来,当这些人、这些机构联合起来有了一定实力,就会联合媒体,通过媒体的监督,舆论的攻击让假货不敢抬头。所以联合收藏家和媒体是很重要的。 记者:现在艺术市场的混乱,不仅表现在假货当道上,整个市场规则也不健全,比如画家直接到市场参与买卖,画廊与拍卖公司倒置等。对于市场上这些现象您如何看待? 杨休:画家一旦进入市场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商品去卖,而且以卖画为第一目的,他就已经不是纯粹的艺术家,而是艺术商品的生产者了。 抛开这些人不说,所有艺术产品的生产者在这种非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或者是商业道德还没有做到一定高度时,应该重视商业道德。画廊和艺术家是契约关系,只要签了这个契约,今后明知自己吃了亏,也要做下去,这就是信守合同,这是一种商业道德。但现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商业市场道德,这些艺术商品生产者不以违反这样的商业道德为耻,也没有法律约束它。画廊的功能不仅是画店,也不仅是赚一幅画的差价,而是要栽培画家,在画家还没出名的时候就进行投资。画廊是画家的经纪人,画廊帮画家炒作,炒到什么价位,画廊和画家能得到他们各自所需的,这就是一个经济契约。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人吃亏的,比如画廊把画家看走眼了,或者本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画家,但画廊把价格压得很低,那么这时候他们可以重新协商契约,但不能在任何一方不同意的情况下拒不执行以前的契约。但目前我们的画家或画廊就算违背了契约,道德和法律都不会处罚他。所以现在中国的画廊就像股市一样,是一种短线的、虚假的、被庄家捧起来的现象。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自称是画家或大师,您认为画家和大师的标准是什么?他们的作品应该在什么价位上? 杨休:现在很多国画家,根本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底蕴,连画匠都算不上。真正的书画大师一定是文化巨匠。你想成为大师,成为大家,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大师不是炒作出来的。 我认为中国古代作品卖得太便宜。一张唐伯虎的画居然还卖不过一个普通当代画家的作品。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中国古画真假难辨,二是因为真正的好东西太少,要么在国外,要么就在博物馆。但也不能说现代人的画一定得比古代的便宜。他的艺术价值真到了那个境界,就应该给他一个应有的价位。比如我花6000多万买的陆俨少作品,我就认为值,因为他的水平决不亚于古代的人。 采访后记:抵制拍假,几多喝彩 在艺术品市场,抵制拍卖的呼声有时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不拍假的行动也显得很微弱,即使鲜有几家拍卖公司坚持不拍假或为抵制拍假做出了一些姿态,似乎也是无人喝彩。为保证真品上拍,中拍国际曾推出“买方一个月内无条件退货还款、拍品长期预展”的措施,中拍国际的老总鲁智勇认为,目前大量赝品充斥拍卖市场,拍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致使买方对拍品的真假,心存疑惑,裹足不前,完善的文物和艺术品流通渠道也就难以建立。所以他们首推“拍品成交后一个月内可无条件退货还款”,是奉行“诚信”准则,诚则信、诚则真,以诚求真,真则无畏、真则敢为、真则取信于藏家买家。但是对于这一举措业内许多人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笔者以为,无论说鲁智勇作秀也好,说这一措施无法实现也好,但毕竟有拍卖公司为抵制拍假有所作为了。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19162.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但求拍场无假货——著名收藏家杨休谈书画市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