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立艺术基金还需谨慎 3月5日至6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在北京的首站预展率先拉响了今年春拍的钟声,吸引了行业内众多人士前去观摩学习。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香港苏富比两大高管:当代中国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北京及上海首席代表汪洁。 新看点: 多媒体作品和“翦淞阁赏石”专场 记者:这次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有什么新的特色? 林家如:这次有一些多媒体的作品,但这个市场还太年轻,需要时间去培养,我想慢慢的会有很多年轻收藏家出来。像收藏DVD,我们目前还是以国外的藏家为主,试着去寻找一些欧洲藏家。其实在台湾已经有人开始DVD的收藏了,内地也有这个希望,我现在知道北京一些35-45岁年轻的藏家,也想要去了解多媒体。对这些新的东西,他们能够接受,比较有好奇心。 汪洁:我们这次新推出的“道法自然──翦淞阁赏石收藏”专场,就像以前我们在香港没有手表、邮票拍卖,后来就慢慢开展手表的拍卖,然后再开展中国邮票的拍卖,一直以来都有新的探索。 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 记者: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异常火暴,作为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负责人,您怎么看? 林家如:我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我也常常对我的藏家讲,现在觉得价格贵,三年以后未必会觉得贵。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么火,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藏家在买中国的未来、买中国的前景。现在很多收藏家知道有好的东西出来,是很乐意出高价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以后要再出来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我所知道的很多藏家在买完东西之后三五年之内不想拿出来拍卖,因为他看好的是未来。虽然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很乐观,但我的做法又很保守,很多作品的估价都是很低的,也是希望能够培养一些新的藏家进来。 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只会在亚洲,不会在伦敦、纽约,这个市场最终会回归到中国。就像韩国当代的市场一定是在韩国,而不会是在中国,会回归到属于他自己的旧有文化里面。 记者:您觉得当代艺术以后的发展会是什么趋势? 林家如:以后的艺术家不一定都在架上绘画,他们会在电脑上创作,这是一个趋势。我做拍卖这么长时间,如果每一次都卖张晓刚的作品,每一次都是“大家庭系列”,这样也不行,市场需要新的东西。就像国内刚刚做拍卖的时候,摄影并不流行,2004年的时候中国没有人收摄影作品,觉得是能复制的东西,很多人没法习惯,可是现在国内很多藏家都在收摄影。当代艺术最有趣的是呈现当下的行为状态,谈论的也是当下的话题。张晓刚那个时代的作品已经是上一代人的东西了,不是年轻一代人要谈论的东西。 汪洁:今年当代艺术应该会有一个调整期。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一些非常经典的作品价格一定还会拍出高价或者创新高,而一些普通的作品就很难讲了,最终还是回归到艺术品本身。 这次预展虽然换了地点,但是来的客人比以往的要多,而且有许多新的面孔,这些都说明是好的趋势。 记者: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的绘画语言,或者说是个人符号,您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会不会导致某个艺术家的作品越拍越少? 林家如:我觉得艺术家的作品越拍越少是一个趋势,所谓视觉上的疲劳也是无可否认的。现在的市场是一个较为理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2008年,以后可能同样是张晓刚的作品,有的可能就创天价,有的可能就一般价,现在很多人很愿意去寻找一些美术史上重要的东西,或者说曾经在某个展览里出现过的东西,他会花很大的价钱去购买。 艺术基金是非常危险的动作 记者:前一段时间关于艺术基金的报道非常多,预言2008年各种形式的“艺术基金”会大量产生,您怎么看? 林家如:我觉得现在国内的“艺术基金”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危机的部分是国内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不够,就会变成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一个基金有一个庞大的数字在后面,如果这笔钱没有做一个很有效的利用,我觉得很可惜。专业人员不够也会导致他们选择的产品比较危险。国外是经过很多年市场累积起来的经验才产生这样一个商品。那我们就在这么短短的三年之内想要出这样一个产品,我觉得很危险。国内现在的情况是有硬件没软件。 记者:股市行情不好,您觉得对艺术品市场影响有多大? 林家如:股票行情不好,很多钱会注入艺术品市场。西方就是这样的,西方的股票、房地产不好的时候,艺术品市场却是最好的。经济危机对艺术品市场影响也不会很大,因为我们服务的人都是金字塔顶层的人群。 面对内地市场的竞争 记者:去年中国艺术品的成交额在苏富比全球拍卖中占了多大的份额?现在国内的很多拍卖公司都面临着征集方面的困难,苏富比是否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汪洁:去年全球总的交易额是63亿美金,中国艺术品在香港的拍卖交易额是30亿港币,占的份额还是蛮大的。 征集方面的压力肯定会有,但是我们各方面的资源都很全,相比之下,国内拍卖的市场启动较晚,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供我们灵活运用。我们一直致力于最顶级的作品,五万元港币以下的东西基本上都不收。 记者:前不久,雅昌艺术网举办的“2007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显示,内地拍卖公司所占市场份额有所加大,苏富比是否面临着来自内地的竞争? 林家如:对我们来讲,影响并不是太大,而且我们很乐意见到这样的良性竞争,对整个市场是有帮助的。 大力培育IT群体参与市场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企业也参与艺术品收藏,您觉得企业收藏和个人收藏有什么不一样?还应该引导哪些人群进入艺术品市场? 林家如:我想企业收藏的领域可以更宽广。比如说,一般私人收藏家可能着重在油画创作部分,企业收藏有很足够的空间,他们可以考虑收藏装置、雕塑,甚至是多媒体的部分。我觉得企业本身需要回馈社会,收藏艺术品对他们来讲可以建立起正面的形象。 汪洁: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有很多人进入艺术品市场,但是IT行业却很少。因为IT行业比较年轻,并且做的都是高科技,跟艺术品有一些差别。其实就是一个切入点的问题,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之后他们才会对这些东西慢慢有兴趣,或者对艺术品的价格特别敏感。我很希望去发展IT群体,还包括金融行业。 记者:在您接触藏家群体中,国外藏家和国内藏家有什么不同? 汪洁:国外藏家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比如说我喜欢宋瓷,就收宋瓷,不是乱买,更不会是今天买了,明天就卖,他会在几年之后才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国内藏家应该有一个“法”的概念,在拍卖会上签字之后,接下来就应该主动去办一些后续的手续。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097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香港苏富比两大高管:国内成立艺术基金还需谨慎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