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在画梅的意境上,注重融入自己的感受,表现梅花的寒香之气。简洁爽利,再施粉朱、铅白点染花瓣,清丽秀逸,有暗香浮动、神清韵幽之感,所以,表现梅花并不单求形似,更注重表现神韵,绘出了娇艳、清雅、灿烂、繁密的梅花。在花的形态表现上,画出了老树枝的枝怪花疏和嫩树枝的枝密花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们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怀若谷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寒梅在众花木中脱颖而出,因而有“君子”之称。梅花诗句中常提到梅、兰、竹、菊,而在中国字画中,尤其是文人画占据主导地位以后,最著名的题材,也当属这有名的“四君子”。 先说梅。梅花耐寒,花开得特别早,在冬季、早春即可怒放,它历来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文人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要画好梅花,要求画梅人必须有梅花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没有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是画不好梅花的。 早在南北朝时,梅花诗句就已经入画了。到了北宋,画梅成了一种风气,名家辈出,其中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早先画梅花,红梅就画红色,腊梅就画黄色,而仲仁和尚首创了“墨梅”的画法: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枝干花朵。 据说有一次,仲仁和尚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创作出了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后来,另一画家杨补之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 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梅花诗句改变了从宋代以来“稀疏冷倚”的风格,变成了繁花似锦,花蕊繁密,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的激励。 再说兰。兰花生在空谷,不求闻达,有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与文人的精神不谋而合,因而很受热爱。在唐代就有人画兰了。到了宋朝,画兰的人更多了。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画过兰花,而且在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清代人画兰,以“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最为著名。郑板桥是一个注重技法自然的人,非常爱画乱蓬蓬的山中野兰。他曾种了数十盆兰花,精心护理,仔细观察,笔下的兰花,简直就是自己挺然直上的真实的写照,是闻名于世的字画大师。 竹入画也始于唐代。唐玄宗、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宋代,苏东坡发展了画竹的方法,他不用以前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独树一格,深为后世所法。元明清三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在众多的画家中,还是以郑板桥的竹堪称一绝。 菊花入画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相对要少。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主要可能是由于菊花虽然也有很多孤芳自傲、不畏风霜的优良品质,但和兰、竹等相比,还是太艳丽了,不容易画出冷峻挺直的效果。 傲雪寒梅,不但本身富有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优良的品格,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傲雪寒梅的字画之风至今不衰。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浅谈花中四君子之梅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