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铢钱为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钱之正背、穿孔、内外边廓均铸工挺拔,铜质优良,铸造精妙绝伦。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引起民忿。由于钱文上六篆字写法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陈朝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宣帝儿子陈叔宝即陈后主。 陈叔宝即位后,不理朝政,日与妃嫔、文臣游宴,隋兵顺利攻进建康城,公元589年为隋所灭。太货六铢只用了三年被废。太货六铢正面用玉筋篆体书文太货六铢,字体健美,瑰丽匀称。玉筋篆,小篆的一种。凡笔画纤柔匀称、结构工整、字形特别优美典雅者,即可称玉筋篆。如六朝北周布泉、五行大布等泉币皆用玉筋篆书写,亦称玉箸篆,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筋(筷子),故名。 玉筋篆始于秦代,李斯、李阳冰是此种书体的形象代言人,传世作品有秦李斯的《峄山碑》、唐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以《峄山碑》更是深入人心。唐代诗僧齐已有诗称:玉筋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后来又称铁线篆。不过我更喜欢称其为玉筋篆,何也?玉,君子也,予字以君子之风;筋,脉也,脉络相通,气息流畅,浑然一体。用玉筋篆来形容字体,已赋予字有血有肉,翩翩如君子之貌,端庄昂然,毫无猥琐之态。 太货六铢有什么铸造背景 有什么历史意义 太货六铢是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铸行的一种钱币,此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太货六铢钱文为玉箸篆,玉箸篆又作玉筯篆,顾名思义,字体笔画粗壮,犹如玉箸一般线条。 此钱大小虽为小平钱,然当属虚值大钱;它与五铢钱等重,一枚却相当于五铢钱十枚。如此虚值大钱,百姓怨声四起,纷纷抵制使用。传世的太货六铢存世较为稀少,价格已过千元。形制基本相同,少量带有甲痕;还有一种为边炉所铸,仅书六铢二字,少见。 余藏有一枚,直径25.5毫米,厚1.6毫米,为青铜质,穿口精修,书体优美;地章平整,铜质优良,当属初铸正样。其铸造方法无从考证,但因其带有甲痕铸币,笔者认为应是翻砂铸造法。太货六铢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有趣的故事,更是一个短暂王朝的历史见证,为研究陈朝的历史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04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太货六铢有什么版别分期 文献记载有哪些呢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