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铢为北魏建国百年后,于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首次铸造,史称北魏第一钱。据相关史籍资料载曰,北魏在平城建都近百年,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六帝。其间一直使用布帛,遍布所有公私交易,计价、奉饷、税收、赏罚、军用等,均以布帛作媒介等价物交易。据《魏食货志》载:魏初至太和,钱货无周流。 直至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始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类似汉五铢。穿上下加铸太和二字直读,小平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亦有增笔。其钱体大小轻重不一,一般大者直径约25毫米,重3.5克上下;小者直径约2毫米,重2.5克左右。由于这个期间准许私铸,是故造成官铸与私铸并行,大型者多为官铸,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因而版别较多。 太和五铢铸行后,仅流通于京师(今洛阳)一带,而不入徐(州)扬(州)之市,故未能成为北魏的统一通用货币。加上允许私铸,至后期劣质钱充斥,有所谓钱放在海里沉不下去之说,故民不乐用,造成物价剧烈波动,民间只好多继续使用布帛等用于交易。因此,太和五铢总的来看,铸量相对有限,存世不丰。故有关谱定级其在珍普之间。 太和五铢从何而来 历史发展怎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五铢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个半两,就可剪下一个半两的青铜,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这样以来,导致货币失衡,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以至于后世出现剪边半两很多,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张币制改革,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 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西汉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王莽篡汉以后,改国号为新朝,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三十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泛滥,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由于王莽禁汉,导致大量的汉五铢被集中销毁,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铢或收藏五铢的,重则极刑轻则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铢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052.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太和五铢有什么罕见样式 历史发展怎样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