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铢为北魏建国百年后,于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首次铸造,史称北魏第一钱。据相关史籍资料载曰,北魏在平城建都近百年,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六帝。其间一直使用布帛,遍布所有公私交易,计价、奉饷、税收、赏罚、军用等,均以布帛作媒介等价物交易。据《魏食货志》载:魏初至太和,钱货无周流。直至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始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类似汉五铢。穿上下加铸太和二字直读,小平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亦有增笔。其钱体大小轻重不一,一般大者直径约25毫米,重3.5克上下;小者直径约2毫米,重2.5克左右。由于这个期间准许私铸,是故造成官铸与私铸并行,大型者多为官铸,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因而版别较多。 太和五铢铸行后,仅流通于京师(今洛阳)一带,而不入徐(州)扬(州)之市,故未能成为北魏的统一通用货币。加上允许私铸,至后期劣质钱充斥,有所谓钱放在海里沉不下去之说,故民不乐用,造成物价剧烈波动,民间只好多继续使用布帛等用于交易。因此,太和五铢总的来看,铸量相对有限,存世不丰。故有关谱定级其在珍普之间。本品,乃为太和五铢银质钱,版别为大太。包浆醇厚,老而弥坚,岁月摧痕显著,虽有擦洗之像,然属正常,无可厚非,门自可开。再观其形制和铸工加之银质之材,可断其乃官铸之品。 太和五铢银质钱发现极罕。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赵立仁等编著《中国金银古钱币》一书,自银半两始,亦未有载太和五铢银钱,其它常规钱谱则更无可窥。进而检索网络,可见铜钱,不觅银泉。因此,这枚太和五铢银钱虽不能说什么孤品仅见,但是,至少说其非常罕见,则不为过。至于太和五铢是否铸过银钱,史无档案记载,我们只有实事求是观其钱体实物,进而反证其史铸之实矣!其道理已然明了,由半两始官铸铜钱,多以同范加铸少量银钱以作赏赐礼钱之用,此已无需再多费口舌说明。有鉴于此,现将该泉上博展示,以飨诸友,以补中国银质古钱品种之缺。 太和五铢有什么历史故事 是什么时期的钱币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改革家。他在黄兴元年(公元467年)秋生于北魏平城(今大同),三年后立为太子,延兴元年(公元471年)即位。在其祖母冯太后的帮助下,他实施班禄制,推行均田制,建立三常制,使北魏的政治、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亲政。越鲜卑旧俗,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统一用汉语,穿着汉服,奖励与汉人通婚,并且仿照汉制修订官仪、典章等。同时严厉制裁拓跋贵族的守旧势力,杀死反对改制、企图发动叛乱的拓跋恂。 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权日趋封建化,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因而他是南北朝七十多个君主中唯一对后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很有才干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改革业绩永垂青史。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太和五铢为北魏建国百年后的第一钱,可惜的是孝文帝的这次铸行并不成功。其原因一是太和五铢铸行后,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而不入徐州、扬州之市,未能成为北朝的统一通用货币;二是私铸盛行,劣质钱充斥,造成物价不断剧烈波动。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05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太和五铢有什么历史故事 什么铸造背景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