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一件好的佛像也就是3万~5万元,如今,一件明代永乐官款的佛像价格已超过150万元。正是这种翻着跟头一路走高的市场行情,引得收藏者们趋之若鹜。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们的佛像成交价还是明显偏低。拿翰海来说,2004年专场的成交纪录最高也不过300多万,而在海外,六七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已屡见不鲜。 目前,佛像收藏的重头戏是明清的藏传佛像,从国内各大拍卖会上不难看出,85%以上都是明清的藏传佛像。明清的藏传佛教造像很完善,其中涉及一个开光装藏的问题。我们知道,佛像都是用来供奉的,它有一套完备的仪规和制度,比如高僧开光,在中空的佛像里放一些价值不菲的装藏物品,代表五脏六腑,比如用金子装心,有的还用铭文记载里面放了一颗舍利子等等。 除了这些肉眼看得见的价值外,佛像在经过高僧加持,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礼拜后,会被赋予一种额外的信息,成为某种象征。比如明代佛像,除了“文革”时期乏人问津外,5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供奉与崇敬,表面上人们是用钱把佛像买回来,但实际带回来的却是更多的文化内涵,概括地说就是精神+物质。 佛像在鉴别上只有新旧之分,没有真伪之辨。数年前,我到北京出差,利用赶飞机前数小时的空当逛了潘家园古玩城,在市场拐角处,一位老人正准备收摊,此时,角落里的一座石雕佛像吸引了我的目光。以我多年积累的收藏眼力来看,这应该是唐代的东西。老人最初开价1000元,经过讨价还价,最后我以150元收得此物。 这种事情在现在已经不可能了,过去,佛像收藏的领域很集中,收藏的人很少,现在走红以后,捡漏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过去我们看一件东西很容易,开门见山,一上手就知道是真的,而现在就很混乱,泥沙俱下。 判断一个佛像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材质,主要看它在佛教造像历史上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它的工艺和铭文上,材质只是参考因素,兴许一个石头的能换一堆金的。通常,佛像尺寸越大价值越高,宫廷铸造的肯定高于民间的。在藏传佛像里,愤怒相高于吉庆相,菩萨装高于佛装。一样的造像,释迦牟尼、药师如来就没有菩萨像价值高,因为佛装造像只是穿一件袈裟,里面有一个护围,手里托一个法器;而菩萨造像就不一样了,所持物品很多,净瓶、柳枝等,外围的衣服也是多层面的,加上身上的饰物很多,展示出高超复杂的工艺。总的来说,评价一件佛像的价值要综合考虑,大威德明王拍出1900多万元不是偶然的,按年代说,15世纪的明代不算早,但能卖出高价就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了一起,踩风火轮造型、宫廷造像及愤怒相的铸造工艺等因素决定了它的价值。 从宗教意义上来讲,佛像只有新旧之分,没有真假之辨。不论一尊佛像是新的还是老的,它面对的是人们礼拜、崇敬、供奉的心理,你能说观音菩萨是假的吗?对于收藏者来说,要摆正心态,切忌急功近利,在研究佛像的题材,了解宗教文化,熟知历代佛像的风格特点上多下工夫,才能收到好的藏品。值得关注的是,隋唐以前的佛像现在相对比较冷,随着明清佛像带动整个市场行情不断升温,将来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06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古佛像行情悄然升温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