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初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拍场中,“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以1.23亿多人民币的天价震动了整个艺术市场。“明宣德鎏金铜金刚舞菩萨立像(一对”以5355万元成交,“明永乐鎏金铜大威德金刚像”和“明永乐鎏金铜弥勒菩萨立像”也分别以4346万元和3277.5万元的价格拍出。而这些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佛像拍卖中成交价格最高的四尊佛像。再纵观历年来佛像拍卖成交结果,成交价过百万的鎏金铜佛像中绝大多数也均为明永宣特别是永乐年间的佛像。 那么,永宣佛像究竟有什么特殊的魔力,能够牢牢占据这块市场的高端? 一是出身与工艺关系。与许多奢侈品市场一样,但凡与“宫廷”、“皇家”带有关系的艺术、工艺品往往会受到买家格外的垂青。中国历史上,元明清三代宫廷都制作了各种藏传鎏金铜佛像。如元朝中央政权特别设立“梵相提举司”,专门负责塑造藏传佛教造像,明朝的中央造像机构则称“佛作”,隶属于“御用监”,开始于永乐年间。宫廷造像在造型、工艺以及金水的饱满度方面都属于上乘,而永宣年间的宫廷造像在藏式造像基础上融入了中原内陆的审美情趣和制作工艺,风格十分独特,可以说是汉藏艺术的完美融合。因而,藏家盯住“系出名门”的永宣佛像,自有道理。 二是存量关系。只要是市场就跳脱不出供求关系,存世量也深深影响了佛像的目前市场价值和未来升值空间。元代的“梵相提举司”曾经制造了大量的金铜佛像,但是目前的存世量非常少,在市场上还不能够形成一个较为浓厚的交易气氛。同样,清代康熙年间的宫廷佛像在制作工艺上应该说超越了永宣佛像,达到了最高水准,但是由于存世量极其稀罕(在国内外拍场上露面的不多于10尊,难以成为大范围市场的活跃因素。当然,稀缺造像的市场永恒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另一方面,存世量过多的佛像的市场价格就比较难以突破。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的宫廷佛像是目前市场上出现最多的品种。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曾铸造8套带年款的藏传佛像,每套近800尊,除却对于该年段佛像制造上的褒贬,就这一存世量,虽然有众多的买家乐于其中,但目前的价格一般都维持在几十万。 而明代的宫廷造像大致开始于明成祖永乐期间,但只持续到宣德年间,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类似的藏式佛像。目前国内外存世的永宣造像在400尊上下(其中九成为永乐年间制造,在国内的约有一半,分别供奉或收藏在博物馆、喇嘛庙、文管会以及私人藏家手中。这样一个存世量再加上较高的工艺制作水准使得永宣造像在市场上尤为受人瞩目。 目前国内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天津文物、上海敬华等知名拍卖公司都有永宣造像上拍,大多拍场单场露面的宣德造像不过一二尊,永乐造像也就四五尊,大多是30厘米以下尺寸的佛像,其中以文殊菩萨造像居多。 小贴士 永宣宫廷造像的艺术风格 工艺 整体造型敦实,胎体厚重。所有造像皆用黄铜铸造,铜质细密。它采用中原传统的失蜡技术,多为合铸,以坐像为主,也有分铸,以站像为主。铸完后一般要镀金处理,金质纯厚,光彩夺目。 发饰 佛像头饰螺发,顶有肉髻并嵌有宝珠;菩萨像头戴花冠,头顶束横圆柱状发髻,类似于当时中原地区妇女的盘发。余发垂于脑后,发丝清晰。发梢在两耳际和颈后扣成一道弧线,耳际也各分出一条发辫垂于两肩上,两耳边还各饰有一个U字形翻卷的缯带。 面形 造像面部宽平,面颊丰圆,双目平直,眉眼较长,神态沉静,略露微笑。 衣饰 佛像上披袈裟下着裙,全身基本无饰物;菩萨、佛母像两耳垂大圆环,双肩披帔帛,上身胸前饰U字形连珠式璎珞,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也有U字形连珠装饰,下身着长裙。全身还有手镯、臂钏和足钏等饰物。衣纹都采取内地传统的写实手法,有较强的质感。 佛座 所有造像皆配有莲花座。其中,佛、菩萨、佛母和上师等像大多配双层束腰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永乐前后期的莲花瓣有所区别,前期花瓣形制细长饱满,劲健有力,后期则比前期略为宽肥,而且在莲瓣头部出现了卷草纹。 刻款 所有造像上都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的六字阴刻纪年铭款。为了顺应藏族的书写习惯,刻款都是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年”字和“德”字的写法比较特殊,“年”字左边的一短竖习惯用一点来代替,“德”字右边的“心”字上面都一横。 装藏及封底 所有的造像都要装藏,一般都装在莲花座部位。因各种原因,现在只有极少数造像保存有完好的封藏。封底盖朝外的一面中央部位刻有十字金刚杵,金刚杵最中心部位刻有阴阳鱼图案。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06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永宣宫廷造像,把持市场价格高端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