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烧杀淫掠,也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浩劫。”昨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中的第九本面世,这本名为《南京文化的劫难(1937-1945)》的研究著作,第一次从文化劫难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南京沦陷的8年期间,侵华日军对南京古建筑的损毁,对珍贵文物和馆藏善本图书的掠夺,填补了历史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南京文化的劫难(1937-1945)》的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教授孟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20多年前开始关注抗战文化损失研究,当时在国内所能看到的史学论著中,都没有说明在8年抗战中我们究竟损失了多少。为此,孟教授投入到抗战损失研究中去,利用20多年的时间,系统梳理考证了南京沦陷期间的文化损失。 “古建筑遭到空前劫难” 《南京文化的劫难(1937-1945)》一书对沦陷期间南京古建筑的损毁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孟国祥教授在书中表示,侵华日军对南京城古建筑的损毁,主要是通过轰炸和炮击、纵火焚烧、拆毁等途径。 孟教授表示,古建筑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是属于全人类的。战争中不破坏古建筑,是世界战争法中的明确要求。例如1944年盟军对德国大举轰炸,科隆几乎被夷为平地,但是双尖塔的科隆大教堂却安然无恙。但是在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中华门城堡箭楼、光华门城墙、中华门城墙被炮火摧毁,位于南京南郊的南朝陈武帝万安陵、中山陵园等都遭受了严重的炮火轰炸。 战争初期,南京的一批古建筑被日军纵火焚毁。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满山佛寺和古树的牛首山,于1937年12月10日被日军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其间百多间寺院和无数古树俱化为焦土。此外,人文荟萃的夫子庙,也被日军纵火烧毁了大量配殿、阁楼。 除了轰炸和纵火外,日军还常常将一些较大型的古建筑拆毁或改为军用。日军占领这些建筑后,往往对其结构进行破坏或改造,撤走时就加以 毁坏。位于南京汉中门内蛇山的古灵应观、诸葛武侯祠就被日军拆毁。 南京遭受“文物扫荡” 原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在1946年公布过一个文件,其中第13次《南京抗战损失调查》表明,书籍损失1815箱-2859套、148619册;字画损失28482件,古玩损失7321件。孟教授表示,日军在南京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同时,一批受到日本军国主义影响的学者,也来到中国积极参与对中华文物的“扫荡”。这期间,日军对南京文化古物的掠夺尤甚。 日军除了扫荡掠夺字画古物、经像法器外,甚至连有文化含量的建筑物件也要劫走。孟教授考证发现,当时朝天宫屋脊上的建筑装饰物“吻鸱”也被拆下运往日本。日军在纵火焚毁古建筑的同时,却连片瓦都不放过,其文化掠夺贪婪之状可见一斑。 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院中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4年迁设于南京鸡鸣寺北极阁下,其间有极具学术价值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还有殷墟的甲骨、青铜器、各个时代的人头盖骨等。南京沦陷后,该所先是沦为日本驻军的司令部,后被日本特务机关接管。其间的这些珍贵文物,皆被日本学者松本信广等人掳走。 海量图书善本被掠夺 在侵华日军对南京的文化掠夺中,珍贵图书善本的损失堪称海量。为了有效掠夺中国文化财富,日本政府和占领军当局组织机构专事其职,建立了诸如“满铁调查部”、“满洲国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新民会”、“中支文化关-系处理委员会”等机构,其中以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为中心所组成的“学术资料接收委员会”就专门负责对南京、杭州等地学术标本的接收和保存工作。 当时的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汇聚了大量的图书善本。其中中央图书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南京市立图书馆、南京学校图书馆、政府部会机关图书以及南京诸多的民间藏书,都在8年的沦陷期内惨遭厄运。 中央图书馆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收藏中外文书刊已达18万册。中央图书馆在西迁时仅带走少量图书,剩下的图书被烧毁或者掠走,损失惨重。其中存于朝天宫的原国学书局精雕木刻版片150种、7万多片全部遗失。战后,国立图书馆曾于1946年5月9日、6月10日两次从日方处领回旧藏10428册,加上此前汪伪中央图书馆接收的32700册图书,中央图书馆的近10万册藏书损失于日军之手。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319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南京大屠杀文化劫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