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为了珍藏、鉴赏,还是为了投资经营,在艺术品收藏中“求真”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收藏,仅仅着眼于确定是否“真迹”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确定真品是否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间。换言之,是否真品就具备投资价值呢?答案是“未必”。作为艺术品收藏第一大类,书画收藏中“真未必珍”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当遇到下列情况时,投资收藏一定要慎重。 书画上款有讲究 书画作品下款(即作者自己的署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书画的上款(即接受书画人的称谓在书画鉴藏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讲,不带上款的作品价格普遍要比带上款的作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但如果是名人上款则另当别论。比如,傅抱石的《丽人行》之所以拍价极高,就因该画上款为郭沫若。另外诸如沈尹默书赠陈毅、黄胄赠画于周立波这些名人之间的上款书画作品,收藏价值都极高。而一般书画家,尤其是当代书画家赠予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上款作品,一般市场价值都会有所降低。所以,当投资收藏一幅有上款的书画作品时,对受赠人的考证也是必需的,价格或涨或降,皆由此受赠人的名望所定。如果是直接从书画家手里购取作品,考虑日后升值前景,亦可不必要求题写上款。 非正式作品需谨慎 这里指的是书画家由于各类原因流散到社会中的一些非正式作品,如题词、草稿等。笔者曾见到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所题“全国铁路系统职工书画摄影艺术作品展”巨幅题词、著名画家黄胄“试纸”小幅作品,这一类作品虽然有一定收藏价值,但不具备投资价值。此外,如书画家的无款作品,一般为画家外出和练笔时所作,这些作品的考证、鉴定难度较大,流通交易率低,投资时需格外小心。再者,由于一些著名书画家应酬极多,出于无奈,会有不少应酬性的作品或现场即兴作品。它们一般题材重复,构图简单,尺寸较小,作品收藏价值不是很高,价格也会在画家作品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以下。 弱特征作品价值小 每一个书画家都有自己的创作历程、个人艺术风格形成过程,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艺术风格最明显,作品收藏价值也最高。而早期作品或形成自己艺术风格前的作品,则都是“弱特征作品”,不能充分反映书画家艺术水准,收藏投资价值相对较小。譬如,目前潘天寿先生的书画作品就以解放前后来区分,解放前其艺术风格尚未完全成型,作品一般9万元/平方尺;而解放后,潘先生一步步攀上了艺术创作的顶峰,作品价格达到了15万元/平方尺左右,解放前后价差极大。所以,对于目前流行的以平方尺作为单位的书画计价方式而言,千万要认清是否是作者的弱特征之作,切不可为作者的名气所迷惑,出手不菲,却所获不多。 目前的高价位书画家,如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吴昌硕、刘海粟、李苦禅等,市场上常常可见其价格仅为几万或十多万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就属于弱特征作品。 它类作品细思量 它类作品是相对于书画家创作的主要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创作题材而言的。比如国画家的书法作品、书法家的绘画作品、油画家的国画作品、工笔画家的写意作品、人物画家的山水花鸟作品等等。 一般的它类作品,不仅价格较低,而且不易成交。比如目前市场上,冯大中先生的工笔虎画作品价值高出其写意虎画作品甚远,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作品价格也远高于其行书作品。但是,如元代赵孟钴、明代文征明、清代的郑板桥、当代的启功等,这些书画家多才多艺,其作品就需特殊看待,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其收藏价值都非同一般。 需要谨记的是: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取决于该作品对艺术家艺术水平的反映程度。在收藏每一件艺术品之前,一定要对作者的创作履历、艺术风格、作品特点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对作品创作年代和风格技法进行必要的考证。 合作作品或得珍品 书画家在雅聚、笔会、授业等场合,因兴趣使然或受邀,与他人合作挥毫,是常有的事。名家与名家合作的作品当然珠联璧合、相映成辉,比如人所共知的经典画作——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具备一定的文史价值,收藏价值也就自然高于画家个人创作的作品。2004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外文化艺术品拍卖会上,7幅多人合作作品全部高价拍出。姚治华、白雪石、秦岭云等5位大师共同绘制的《山高水长》最终以98万元落锤。姚治华、阿老、金鸿钧等10位大师绘制的《青霞紫雪点罡风》以105万成交。由著名书法家和佛学大师赵朴初、中国花鸟画“国宝级人物”胡洁青、岭南派大师关山月、金陵派老画家魏紫熙等22位书画大师合作的《和平颂》最后竟以5,000万元拍出。 但是,如果合作的书画家水平不高、名气不大,则作品价值会大打折扣。收藏者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去考察所有参与者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市场行情、鉴定名家对该作品的参与程度、整幅作品的艺术水准,才能确定其艺术投资价值。通常这类作品在艺术市场中流通较少,但增值空间有高或低的极端倾向。例如潘天寿先生与另外两位不知名的画家合作的四平尺大小的《岁寒三友图》,由于潘先生参与较少,整幅作品又有应酬之感,故售价仅为5万元。如果是潘先生一人所作,价格当在20万元以上。 残相作品不具投资价值 由于时间、保存、储运、使用等原因造成的残损,是最影响作品价值的硬伤。如一些由于年代久远、潮湿、干裂、糨裱等原因造成的作品局部蜕落、画面模糊、不能修复或需很高修复费用的书画作品,虽然对博物馆等专业研究部门仍有研究珍藏价值,但它们一般已不易在民间流传或收藏,或不具备商业投资价值。 一般残相作品的价值视残破程度和对于画面影响的大小而定,并且在投资收藏时,还应考虑到修复费用、保存条件及再售出的问题。一般而言,作品空白处的残损或纸本的裂痕等几乎不对画作产生影响,而如果残损存在于作品本身图案、字迹上,就应慎重考虑了。一位藏友家传清代画家沅兰的一幅人物画,但因保存不当,展开时如同絮状,极难出手,令人深感惋惜。此外,对于揭裱过的作品,也必须对其品相认真察看。装裱、揭裱过程一般都会对画作构成破坏,影响品相。另一位刚从事收藏的藏友不久前花了9万元购买了一幅张大千先生的真迹,但因其品相极差已不可揭裱,而原裱已残不能达到正常观赏要求,故三番五次不能出手,这也是警醒我们的前车之鉴。 艺术品市场是混乱的,混乱到一不小心就会买到假东西,而即使是真品,也未必具有增值价值;艺术品市场同时又是成熟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不太可能“天上掉下馅饼”,低价购到高价值的作品。对于投资收藏来说,确定作品是真迹而非赝品,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4455.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真”未必“珍”――谨防真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