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民国时期曾经流行于广东一带的银毫券, 因早早退出流通少有人解。为了搞清楚广东当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殊币制, 笔者经查阅史料, 探讨银毫券 产生的起因,得到与前人观点不同的认识。广东地区当年为什么习惯使用银毫, 以致后来使用银毫券, 《广东省志金融志》是这样认为的: 由于广东的传统、经济生活的水平、人们的使用习惯, 银元在广东使用并不普遍, 铸造数量也不多, 而毫银特别是双毫得以大量流通,还一度成为广东的主要通货, 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和契约的订立, 均以毫银计算, 其实际使用主要为双毫(即2 角银币), 以双毫5 枚换毫洋1 元。当时各银行发行的纸币, 亦以毫银为单位, 称毫洋券(或银毫券) ①。《广东历代货币图集》的观点是: 广东双毫由于比值适中, 更受广大市民欢迎 ②。笔者结合多年集藏自清末以来粤省发行纸币的部分实物, 回顾银毫券 发行始末和广东人的银毫券 情结。 从毫银到银毫券 银毫券 的出现源自毫银。中国最早的机制币出现在广东, 民间将壹角、贰角小银币俗称为单毫、双毫, 统称银毫。它源于1863-1865 年伦敦英国皇家造币厂生产的壹毫港币(粤语壹毫即为壹毛之意), 1866 年后香港造币厂生产了贰毫港币③。由于历代使用银两时必须将经铸造的碎银及银锭进行公估成色、过秤、折算, 过程非常繁琐, 而机制币毫银 因其单位固定、成色和重量标准, 外观精美, 使用携带方便, 所以粤、港、澳市面都乐于使用。 清末洋务派大臣两广总督张之洞, 于十九世纪末创办的广东钱局, 1890 年(光绪十六年) 开始铸造五种流通银币, 开创了我国流通银币的先河。这五种流通银币是: 1. 重库平七钱二分(一元型), 含纯银约九成, 俗称成元、大元、大洋; 2. 重库平三钱六分(五角型), 纯银八六, 俗称中元、半元或五毫; 3. 重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二角型), 纯银八二,俗称双毫、毫洋; 4. 重库平七分二厘(一角型), 纯银八二, 俗称单毫、壹毫; 5. 重库平三分六厘(五分型), 纯银八二, 俗称五仙或斗零, 即半毫( 图1)。按照当时规定, 每一银元等于两中元, 五双毫, 十单毫, 或二十个五仙。而每单毫则等于制钱一百。系按十进位法, 容易计算, 毋须公估及过秤之烦。在改革的进程中, 新的制度、措施与旧有的观念往往会发生一定的碰撞, 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某些弊病。 广东率先改革币制推行使用便利的银元, 但在结算时还是和内地一样以两为单位。于是劣币驱逐良币, 也就是大家都储藏银质成色高的半元、壹元的大洋, 市面流通多为成色低的毫银④。毫银逐渐与大洋兑换脱离了正常的十进位比例, 当时大约维持在十二、三角(双毫) 兑换大洋一元的比价。 ⑤ 再加上历届粤省政府为牟利而毁元改铸、专铸双毫(半毫、壹毫较小易磨损, 铸双毫成本低), 于是广东就生出了双毫 辅币变为主币的银毫 怪胎(汕头、海口除外)。 后广东官银钱局继续改革,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印制替代银圆的银元票, 用纸币降低货币成本。广东官银钱局光绪三十年(1904) 北洋版银元票, 背面原印制时是凭票取银元一大元照市核毫 字样, 后又另加盖上概作毫子两不贴水 字样改作毫子票(图2); 光绪三十一年(1905) 日本版的毫子票, 制作时背面已印成凭票取银元壹元概作毫子两不贴水 ( 图3), 从这两张票背字样来看, 毫银应是于1905 年取代了大洋,成为了广东的主币。这两张毫子票 正是反映和印证广东金融史上这个转变的珍贵历史实物资料。 经久不衰的银毫券 广东官银钱局印发纸币以来, 只印发了少量的成元 (大洋) 票, 以后历届粤省政府所发纸币除部分印有大洋券 字样外, 其它都是以银毫为本位。除了印有毫子票字样的清钞和印有银毫券 字样广东省银行钞票外, 没印银毫字样的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 ( 图4)、 省立广东省银行兑换券 ( 图5)、中央银行 民十二年的钞票, 也都是银毫券(鄂湘赣三省通用大洋券 除外) ( 图6)。广东有别于各省是个银毫的世界 (后也有些地区以小洋为本位的)。 1914 年, 袁世凯北洋政府向五国银团借款, 希望通过发行中国银行纸币来整治混乱的广东纸币, 加强控制广东经济来巩固北洋政府政权。但这一举动不可避免地触动该地区主要发钞行英商银行势力范围的经济利益, 经他们暗中破坏阻挠, 最终中国银行在广东没能达到用大洋兑换券统一币制的目的⑥。广东依然是对于洋商交易, 则必须购买港纸,对于外省汇兑, 亦必用港纸折合, 操纵之权, 操诸外人, 商家受亏甚巨 ⑦。 国民党政府掌权后, 为了统一全国货币。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 11 月3 日颁发紧急法令, 实行法币政策。当时统治广东省的陈济棠, 以广东省银行、广州市市立银行的纸币为广东法币, 抵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民国二十五年(1936) 7 月陈济棠下野, 广东还政中央, 财政部委派顾翊群为广东省银行行长, 接管省行。为整理省币, 先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广州分会主席 宋子良和顾、云二行长具名, 发行1931 年美钞版银毫券( 图7)。由于银毫券 之名不符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白银收归国有, 货币不再与银毫挂钩), 提用原1931 年美钞版大洋券, 涂盖大洋券 字样, 加印改作省毫券用 ( 图8)。 民国二十六年(1937) 6 月21 日开始, 广东省银行用法币收回广东毫券, 财政部明确规定省毫券按1.44 元兑壹元国币, 大洋券按1.2 元兑壹元国币, 使用至年底。民国二十七年(1938) 1 月财政部以粤省习用毫券甚久, 特准毫券与国币按比率延展一年。后为维持抗战非常时期金融, 财政部又宣布广东以国币为单位 的规定暂缓执行, 准许延长兑回毫券期限。直到抗战胜利后, 由中央银行拨出准备基金与广东省银行商妥按原比率收兑大洋券、省毫券, 期限半年, 民国三十六年(1947) 5 月1 日开兑。将近半个世纪的广东银毫世界, 也就此结束。 广东的银毫世界 也曾对周边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广西因无造币厂, 民国初年购生银向广东造币厂搭铸银毫, 广西市面流通的是广东的银毫, 质量高于后来广西铸造的银毫, 当地分别称之为东毫、西毫; 纸币也以银毫为本位。江西赣南地区也受广东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发行的赣南宁华兴银行券, 也以银毫 为本位。1949 年, 国民党推行金圆券失败后, 发行银元券 时, 广东省银行也要考虑多年银毫券、大洋券 影响, 印发的还是大洋票(图9)。 综上所述, 我们可了解到广东使用银毫券不仅仅是由于广东的传统、经济生活的水平、人们的使用习惯, 也不完全是广东双毫由于比值适中, 更受广大市民欢迎。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改革不彻底的双轨制引发的劣币驱逐良币, 再加上历届粤省政府为牟经济利益毁元改铸、专铸双毫, 而生出的银毫 怪胎。四、五十年间, 广东纸币始终在银毫券 的怪圈内徘徊, 银毫史 也即是旧广东特色的金融史。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616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广东“银毫券” 的兴亡介绍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