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推动收藏的力量并非商机,而是人们潜藏于心的幸福感,收藏行当也不过是制定了游戏规则,使玩家们的幸福更具刺激。 在去年的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一向以童年记忆为创作主线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作品《大家庭系列:同志120号》,拍出了97.92万美元,一度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历史最高价。在此之前恐怕谁也未曾想过,一个中国人对往昔的回忆不仅具有价值,而且还可以用令人咋舌的价码标示。 关注记忆命题的并不止张晓刚一人。在798北京帝门艺术中心刚刚开幕的名为“温存—关于记忆的十二种绘本”的艺术展览上,12位艺术家也将他们关于岁月远久的记忆,以各种艺术形式展现人前。“现在大多数人不愿去回忆,因为它对生存没有帮助。”此次展览策展人郑乃铭先生说,“来自生活中某个转瞬即逝的过往,却被艺术家妥善折叠收拾起来。”艺术家试图以艺术的感动重新唤醒人们对“曾经”的那份温存,但或许更易打动大多观者的是,这些艺术家自己流连的岁月符号,将会以兑付价格的方式陈设于旁人厅堂,从此才果真被珍藏。 即便有了利益的诱因,大多数人也仍然会认为时光的记忆对他们的生存毫无作用,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赚钱、赚更多的钱。然而另一小部分则找到了二者可以结合的方法—收藏。很难讲收藏的最初动机是利益驱动抑或情感所驻,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人们更加希望它是一种投资手段,藏品通常被期许以翻倍的购价售出。 若以价格论,古玩仍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收藏界的北极之星。藏界最具分量的人,也往往是古玩鉴定家或藏家。时而久之,藏家也会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而鉴定家也因职业喜好,各自有了心头挚爱的藏品,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但无论多么价值连城的宝贝,在他们手里也只有两条路:要么捐出来给国家,要么就“藏”在家里真的把它变成“无价”之宝。而真正到了藏家的境界,“收”就变作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他们宁可花大价钱收,也不会再将宝贝轻易卖出。 也有些纯粹把收藏古玩当作投资的人,他们对物件没有感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它继续在拍卖行里喊价儿。如此急功近利的目的往往会使事情适得其反。这些投机商人虽然凭借敏锐嗅觉凑近了商机,但却易被铜臭熏迷眼睛。在他们的收藏历史中,往往横七扭八罗列着各样赝品。 赝品和争议是这个行当里避无可避的两件事。在收藏界有句名言:要认识真古玩,必须吃透假古玩。但以目前仿制的高超手段,即使是久经沙场、阅假无数的鉴定大师,也难保不会有走眼的时候。被称作古玩界“人间国宝”的古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就曾推崇过一件古瓷赝品:“这件儿东西仿得确实从各方面都像真的,如果我去鉴定,也得好好儿走走脑筋。”而另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全球惟一一个带盖儿的最完整的明代成化罐,即便已经由鉴定泰斗耿宝昌认定,但还是有人认为是件赝品,这个争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现在这个“玩意儿”的身价已涨至2000万元人民币。 除去古玩,集邮算是收藏界的一大项。尽管相比古玩收藏,集邮无论从历史还是价格上都无法企及,但它却相当普遍,因为一般的邮票大家都买得起。所以这项藏事也被称作“王者之癖”,因为它风靡全球。在美国,集邮人数约占人口的1/10,据说美国家庭一般都有3本书—圣经、账本、邮册;在另一个发达国家日本,这一数字则为1/100。而目前在中国,据著名邮学家郭润康讲,从中国邮政诞生的100多年以来,再经1949年后的普及,长期集邮的人数已达到800万人。 虽然比不上古玩在收藏界的分量,但珍邮的价格同样不可小觑。目前世界上最贵的一张邮票,是1855年瑞典发行的一枚3斯基林错色票,这枚小票在大卫·弗尔德曼邮票公司的一次拍卖会上,以227万美元被瑞典邮商汉斯·勒纳斯塔尔为一位匿名集邮家拍获。我国也有一枚举世闻名的错票“孙中山像中心倒印”。 这一版50枚纽约版二元孙中山人像票,头像都是倒过来的。1992年中国香港太古·佳士得秋季拍卖会,其中一件10方连以121万元港币高价成交,创下香港有史以来单项邮票拍卖的最高纪录。在1998年中邮大地邮票拍卖有限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这样一枚单票也以36万元人民币拍出。而目前在中国创单枚邮票最高价的,则是一枚1897年的红印花加盖小字的“小壹元”,它在北京一次拍卖会上拍得220万元人民币。 但收藏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西方,传统的收藏项目早就成为收藏家的专利,更多的人则遵从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更多样的品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中国,最大的一次收藏变革还是得从“文革”说起。度过那个时期,此后的收藏就变得多样而时尚。 10年“文革”不仅是一个历史阶段,而且也在那个一窝蜂的年代,无意间诞生了中国1949年之后的一次时尚之最。它甚至也可以称作中国收藏史上的一次分水岭,因为那个阶段之后,收藏的目的和意义开始广泛划分。进行传统收藏的可以说仍在收藏历史,甚至投资。但自“文革”之后,收藏开始有了新的选择,它与个人情感跟记忆真正发生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后来都多多少少收藏了一些那时的标识物件,例如毛泽东纪念章、毛泽东选集、红袖标及那时的绿衣裤等等。做这些收藏的人当年恐怕还没有几个先知,懂得日后将它们流入市场吧。可见收藏的目的在那时已经大范围转移,转而流连于这些物件上所染有的一段青葱岁月。几十年过去,当这些“红色”物件上的政治色彩消褪殆尽,当时那种“时尚”所独具的文化价值就得到了普遍认同,也就成为众多收藏玩家淘宝的对象。 在那些“红色”收藏中,影响最大、出产最多的就是毛主席纪念章,它杂糅了政治、历史、艺术和时尚,成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艺术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夏到1971年春,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制作的毛泽东纪念章达48亿枚之多,约10万余种,仅北京地区就有数亿枚,最大的直径达2米以上,最小的直径还不到1厘米。如今,它们的身价已成级数增长,最普通便宜的也在10元人民币左右。1998年12月,首次“毛泽东像章拍卖会”在北京举行,所拍像章总价值达45万元。 “红色”藏品中另外一种“文革瓷”通常也是藏家追逐的对象。在中国嘉德广州的一次冬季拍卖会上,一套“主席瓷”四季花卉小碗,就以8.8万元人民币被海外藏家拍走。此外,一件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的“毛泽东去安源”瓷瓶,也曾拍出2万元的高价。而在1995年的秋季拍卖会上,由文革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集体创作、印刷发行达3亿张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以55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创造了“文革画”拍卖的最高纪录。如今,这个“红色”市场仍在火爆。 当收藏的意义向个人记忆靠拢之后,许多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有所收藏。从此,收藏与记忆、与当时的时尚潮流就变得密不可分。相信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都收集过火花、连环画,而这些目前已被时代淘汰,所有的儿时记忆都得去火花及连环画的收藏市场淘换回来。 火花虽然与邮票公称为“姊妹花”,自从19世纪末中国第一批民族火柴厂诞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收藏普及还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因为开始的火柴也并非普通老百姓家可以买得起,而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柴不但普及,而且糊火柴盒也成为许多平民的谋生之计。 做这个小品种的收藏,很难赚到钱,纯为兴趣。但也有卖得上价儿的珍品。目前看到的最高价是美国的第一个火柴盒,被英国的亿万富翁火花收藏家史密斯以超过3000美元的价格拍走。而中国,则是在无锡的2005年亚洲火花博览会上拍出的一枚反映辛亥革命的民国花,以8200元人民币成交。 再转至近年,收藏已经更加靠近时尚。可以说,市面儿上只要掀起一股潮流,就一定有人去跟定收藏,目前就流行普洱茶茶饼收藏。普洱茶通常被称作“能喝的古董”,历来有人收藏,但时至今日,已经开始普遍跟火爆,市场价格越炒越火。市场上已出现百年老茶及高达250克却叫价1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也确实曾有100克普洱茶王卖到68万元台币的拍卖记录。但这个叫嚣的市场水分与风险极大。 而目前年轻人的收藏时尚已经莫过于可口可乐罐。北京马甸邮币卡市场已经出现了变异,商户中有10%已经开始经营可乐罐业务,而且投身其中的业主还在增加。原因则是,“经营可乐罐的基本没有亏损的。”马甸邮币卡市场内的工作人员杨曦说。通常的可乐罐均在10元上下,有些罕有花色也几十元不等。一些发行量极少和标有“非卖品”的市价则要更高。例如2002年可口可乐在北京建厂10周年的罐能卖到300元左右,而1992年北京可乐公司出的第一批可乐罐,现在已被炒至1000元人民币。从长远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还会使这个方兴未艾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在收藏已经开始严重分流的今天,其实它已经越来越近地显露了它关于岁月与情感的本来面目。真正玩儿收藏的人,每一个都乐在其中。“到底要什么样的幸福?”郑乃铭在“温存—关于记忆的十二种绘本”展览陈词中这样设问,“原来发生在生活中的所谓曾经,也就是幸福。”或许,真正推动收藏的力量并非商机,而是潜藏于内的巨大幸福感,收藏行当也不过是制定了游戏规则,使玩家们的幸福更具刺激。这才是收藏于人性的最大奥义:人们愿意在前行途中,将一个位子留给往昔。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2661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谁是推动收藏的力量玩家还是商人?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