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下伊村特邀请了文博副研究馆员刘金发,在村办公楼举办《古城下伊历史文化遗存讲座》。我市的地方文化爱好者,来自市文物部门、开发区社发局、农办以及汤溪镇相关人员和下伊村村民60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下伊村又称古城下伊,位于汤溪镇西部,距金华城30公里,村庄面积500余亩,560户1600多人。有着700多年的历史文化,距下伊村庄西北1000米处,就是《汤溪县志》所载“古城脚”所在地,相传明朝前所筑的古城墙遗址,2010年被授予金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伊氏家谱》记载“元至正(1335—1345大间,村祖伊恭为龙游县尉,乐古城山水之胜,田土之沃,遂卜居焉。”下伊人因此就以“古城下伊”自称。自始迁之祖伊恭创基业于下伊村以来,伊氏祖先出过很多名人并留下许多文化遗存。 8月12日,金华市汤溪新乡贤联合会成立,刘金发、林胜华和诗人伊有喜等都是其会员,当天大家就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下伊村的历史文化资源。19日当天,市博物馆馆长徐卫、市文保所副所长钱银屏等人也专程赶来,并一起参观了青阳山遗址与下伊村古文化遗存。 下伊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一度由于保护意识不强或拆或损,所幸如今保存下来的还有不少,而且保存较好。比如,思任堂、藩臣堂、恒德堂、贻谷堂、莘禧堂、六德堂、雨台屋,还有许多在“土改”时分给农户居住的民居。据介绍,村里一些老房子的建造年代,在族谱里都有明确记载,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先人们的一种期许。现存最古老的房子是建于1414年的思任堂。建于1601年的贻谷堂,当地人称“铁皮门”,这座明万历年间的建筑,柱础栋梁,粗大壮硕,恢弘壮观,现为村老年活动室。建于1700年的六德堂,有着时代特征明显的深浮雕。一个叫八字门小厅的老房子,可以看到金华独有的建筑构件“猫儿梁”,这是东阳帮匠人具有代表性的构建,将实用与审美进行了完美结合。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列宿堂前,一个砖仿木结构斗拱门坊,建于明嘉靖年间。砖仿木结构斗拱的门坊本就较为少见,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400多年前,担任福建永春知县的伊惠公为官刚正清廉,处处为民着想,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感动了当时的皇上,御笔“甘露流芳”四字金匾。门坊上这四个字历经岁月变迁,仍赫然如新。 在当天的讲座中,刘金发梳理了九峰文化的内涵与汤溪建县的历史与沿革,并着重讲了下伊村文化保护与青阳山遗址发掘过程,很多村民听完觉得颇有收获。刘金发说,下伊古城还是一个谜。根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青阳山就有人类居住,加之有古城墙遗址,再综合文献记载和汤溪历史,他认为,“古城”有可能是姑蔑国遗址或太末县遗址。他甚至大胆推测,这也可能是东阳郡郡址。“也许是一个,也许是两个,也有可能是三个遗址重叠在一起。” 村支书伊红谦介绍,2010年1月2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宣布“在金华开发区山下周、青阳山一带发现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考古确认,年代相当于上山文化晚期,距今9000年左右。”得知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消息,由于青阳山遗址与山下周遗址,同处青阳山上,村两委开始意识到对地方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重要性,在加大对村中古建筑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设立了下伊村乡村博物馆,对村民捡拾到的陶缶、磁片、石器等各种文物进行集中保管和展示。 据悉,下伊村正在重新梳理村庄的历史文化,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月24日上午,下伊村还举行了首届保稻节。“保稻节”起始于明朝,一直延续至今。《汤溪县志》在其风俗卷中有载“六月初一,或五月廿五,农民以牲礼祈祷于土谷之神,谓之保稻”,认为保稻节是源于农人向“土谷之神”祈祷丰收的。这一记载除了都是拜农业神外,也与相关历史资料有所不同,显示了汤溪保稻节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440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金华开发区下伊村历史文化保护开启加速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