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受“莫兰蒂”台风影响而被洪水冲垮的泰顺三座国宝廊桥之一的筱村镇文重桥,在今天顺利完成主体修复工程。比预计时间足足提早了两个多月。今年3月25日,被冲垮的三座廊桥同时启动了主体修复工程的开工仪式。预计今年11月底前三座廊桥将原址重现、再展风姿。 村民争分夺秒不让廊桥成“遗梦” 台风过境后,修复廊桥的当务之急是找寻木构件,多一根就多一分复原的可能。村中不少村民凭借经验,找来绳子、柴刀,密切注视溪流的漂浮物,特别是上游漂下的大木件,主动把千辛万苦找寻到的“国宝”木料送了上去,肩扛车拉,有的甚至步行数十里山路。不少村民还主动腾出自家院落,为木构件晾晒提供场地。 令人庆幸的是,水位的快速下降,加之有关部门和村民反应迅速,桥被冲垮的第二天下午,95%以上的大构件、85%以上的中构件就被找回,大家的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与此同时,泰顺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廊桥灾后修复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服务、资金监管、薛宅桥修复、文兴桥和文重桥修复、南溪桥修复等5大工作组立即组建。根据泰顺廊桥的特点,当地提出了打包修复、综合修复、安全修复的方案。廊桥修复既要保持文物的原真性,也要确保廊桥的安全性,为此泰顺县不断研究提升廊桥建造技艺,在充分尊重原材料、原工艺的基础上,适当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全面提高廊桥防洪抗灾强度。 各级鼎力相助,传承人展“拳脚” 廊桥受灾后,国家文物局专家骨干、技术设备从省城驱车300多公里,直奔廊桥受灾现场。那段时间,在省厅市局的办公楼里,随处可见他们为泰顺廊桥修复奔走忙碌的身影。从每一根木构件的分类鉴定,到每一处结构的受力分析,现场工作人员不敢有丝毫马虎,在加快进度的同时,力求精益求精。 经过省市文物部门的对接争取,国家文物局将修复方案审批权下放省文物局,省文物局将廊桥修复施工图核准权限下放给市文广新局(文物局,实现立项、审批、图纸会审等由原先的“串联”变“并联”,全面压缩中间环节和审批程序,廊桥修复全面提速。 修复冲毁的廊桥,材料、工艺都要遵循旧法。而长期重视廊桥保护和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的泰顺,刚好解决了这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廊桥修复伊始,泰顺就整合传统营造技艺非遗保护机构、相关技艺传承人、非遗保护队伍力量,科学安排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参与廊桥修复工作,邀请廊桥技艺的传承人曾家快、郑昌贵和赖永斌分别负责文兴桥、薛宅桥、文重桥的修复,让传统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为修桥所用。 文重桥率先修缮完工 文重桥,又名东垟桥,位于筱村镇东垟村水尾,始建于轻乾隆十年(1745年,屡建屡毁,民国10年(1921年重建,为伸臂梁木平廊桥。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重木平廊桥为一墩两孔式木平廊桥,桥屋面阔11开间。桥梁为两台一墩,菱形分水,三层鹊木;桥屋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石砌的桥墩架着园木铺上木板而成,桥面一溜平直,桥廊是半开放式的,即迎风的一面全部封闭,另一面仅筑有栏杆和桥裙,可以凭栏远望。 经文广新局文保部门工作人员、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团队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文重桥在今天上午修缮完工。 这几个月来加班加点负责文重桥修复的非遗传承人赖永斌脸上露出了笑容:“廊桥主体工程修缮完工,比预计时间足足提早了两个多月。”这场由泰顺政府发起,当地群众和民间人士共同参与的廊桥抢修行动迎来了一次节点性的“胜利”。 赖永斌告诉记者,廊桥修复最难的是“修旧如旧”,在桥架搭建过程中最要紧的在于原构件一一“归位”,一步错可能就要推倒重来。文重桥的46根廊柱中,有23根是老木头,占了总数的一半。不过即便是修复采用的新木料,也都是70多年的本地杉树。为了尽早抢在台风汛期前完成工程,赖永斌住在了桥边,已经3个月没有回岭北的家。修复工程现场最多时有20多位工匠在加班加点地进行着工作。 相比另外两座廊桥,文重桥的主体修复工作快了很多。泰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季海波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文重桥属于木平梁廊桥,桥身比较短,构造简洁,用料相对较少,两座廊桥属于木拱廊桥,构建较多,目前文兴桥完成廊屋扶柱,薛宅桥开始廊屋扶柱,预计在今年十月完成主体修复工程。“等到三座廊桥都完成主体修复,将统一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验收。”季海波说,但要让廊桥恢复当年的原貌,之后当地将继续开展周边的环境恢复工作。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476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受损国宝泰顺廊桥文重桥主体修复率先完工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