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有几个地方是明代做法,比如丁头栱,柱础也是明代式样,甚至有元代风格……”前几日,金东区赤松镇上钱村,金华民间文保志愿者胡波和戚国兴再次相约而来,探访两幢古民居建筑。这对并肩而立的姊妹建筑,他们已经关注多年,一致认为它们历史悠久,应为明代建筑,有可能是金东区现存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遗憾的是,它们藏在深闺少人识,而且年久失修,面临保护难题。 胡波是金职院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对于古建筑有着满腔热忱。他说,这两幢古建筑是他的朋友、金华史地民俗研究者黄晓刚最先发现的,黄晓刚判断其为元末明初建筑。他听说后也想去看看,因为忙碌,过了几个月无暇顾及。一天晚上,他梦见这两幢老房子被村民拆了,第二天醒来后,立马带上激光测距仪,前去探访。 和黄晓刚一样,胡波也是先为该建筑别致的砖砌搏风板所吸引,这在金华现存古建筑中较为少见。进入古建筑内进行勘察,他用激光测距仪对大的标高进行了采集。“换算出屋顶举架,举高与进深之比约为1/3.63(不含后廊,近似于《营造法式》宋代建筑屋顶坡度的1∶3——1∶4的大小,前坡各步举高分别为脊步约七八举,金步约五二举,檐步约三五举,后坡檐步约二六举,较《工程做法》清官式建筑举架平缓甚多。” 除此之外,老房子的细部做法,也处处透露出“我是明代建筑”的信息。 “外立面是用金华人俗称‘十八金砖’的条砖错缝卧砌,和清代的空斗砖不同。而且,檩条和额枋之间都有斗栱,这个斗栱叫做一斗三升,是起到结构受力的作用。像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里都有图样,到明代这种做法仍在延续,但到清代,基本用一些装饰性强的雕花构建替代了。还有一个体现年代的地方,就是椽木比较密,椽与椽的空档较小,相较清代而言,它的用材也偏大。另外一幢建筑的一个防火窗保留完好,那也是明代做法……”胡波说。这两幢建筑的最大亮点就是:二楼最高处距离楼板约5米,远高于底层的2.95米,是浙中西部典型的“楼上厅”。 戚国兴还为这两幢民居的年代问题,特地翻阅村史、族谱等资料,但未见文字记载。他认为,这两幢建筑的年代下限应在明早期。 胡波也特意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古建筑断代是一件很严谨的专业活,通常途径有文献查阅、题记勘察、法式对比、C14测年等等,而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古民居而言,参照一些有明确纪年或已默认年代的文物建筑进行法式对比,也许是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了。”胡波认为,这两座古民居建筑的断代可参照金衢盆地以及皖南一带的楼上厅建筑:“作为干栏式建筑的延续,专家考证其滥觞于宋元,止于清初(清代楼上厅多为上下皆做厅,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明嘉靖、万历年间。比较兰溪长乐村明成化正德年间(另说元至正年间的望云楼、金东傅村明崇祯年间的敦睦堂、婺城雅畈村明代七家厅后进及厢房、龙游旧宅村明代(另说南宋的钱会昌宅、东阳王坎头村明中前期的森玉堂、黄山西溪南村明中期的老屋阁等,发现其相似点有砖砌搏风板、包钉防火砖窗、礩形柱础、襻间斗栱的大量使用等。由此判定两幢古民居的年代下限为明晚期应该不会有误。” 胡波说,其建筑年代保守地断为明代基本可以成立,也不排除更早的可能,至于是否有后世模仿前朝的复古做法,可能性不大。他的判断也得到了省内考古专家的认同。 此外,胡波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在这两幢姊妹建筑旁边有一座香火厅,也是老建筑,在他看来,香火厅门厅的年代下限不会晚于明中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扁作月梁的两端无龙须纹,“省内仅存的几座宋元木构亦如此,明晚期不见此做法的实例”。 几年间,这几位文保志愿者已经不知道来了几回。每次来,他们就要叹息一番。这3幢古建筑都面临着保护问题。香火厅现在仅存门厅,明间木基层被风雨掀翻了天,整体构架岌岌可危。那两幢姊妹建筑,有一幢情况稍好,另一幢墙壁上有一个大洞,瓦片也已掀掉不少。 南面的一幢,属于三户人家所有。曹顺钱是屋主之一,他说,房子是他的父亲从别人家买过来的,房子应该是明朝的。他们一家在那里住了40来年,后来建新房后搬了出去。他说:“这房子不是危房,没人来管过。房子的价值我们也不太清楚。倒是经常有人来看这房子,都说要保护起来,但是这样讲讲又没用……” 最先发现这两幢建筑的黄晓刚,隔段时间就会过来看看,他说,之所以告诉朋友们,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呼吁,引起重视。毕竟,这样的建筑是不多了,可说硕果仅存,“我衷心希望能保护好它们”。 “其年代之久远,在市区二环之内,也可属民居孤品。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实在遗憾。”戚国兴说。胡波也持同样看法,对于金华本土稀缺的早期木构建筑遗存,建议相关部门能珍视其价值,为其做更为详尽的考证,并给予必要的修缮与保护。记者章果果实习生李叶颖婧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478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金东区现存最古老的民居建筑面临保护难题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