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6年初,松阳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确定为唯一一个“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探索私人产权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和利用的经验。 修复老屋如何与民生改善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老屋拯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何在?通过拯救传统建筑,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形态的乡土文明最终能否得到构建?一年过去,松阳这场被定位为“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实验,也许能提供一种解答方式。 古人对于房屋的最早理解,隐藏在“家”的象形字中,有房的地方才是家。 即使置身于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人自我介绍,时时仍要提起“祖居哪里”。这是告诉我们,先人用一生的心血建造房子,是想万代流传的。 但当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泥墙、黑瓦、木质结构渐渐远离,没有了人居住的老屋,终究免不了凋敝的现实。 如何延续老屋的生命?去年4月,松阳“拯救老屋行动”正式启动,224处符合项目名录的文物建筑被列入拯救范围。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10幢老屋的产权人进行申报,96幢老屋完成方案编制,59幢老屋已开工修缮。 破败的老房子一幢幢又“活”了,松阳人挺高兴的。 老屋没了 人们不会再回来 宋代状元沈晦遍游松阳后,觉得这个地处于松古盆地的小县,在战事纷纷的宋朝,无疑是一片净土,于是诗兴大发,写下“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诗句。 今天,我们从空中俯瞰松阳,这里的村落仍像是随意撒上去,嵌在山间似的。如果说,江南顺水而起的村庄带着精致的灵气,那么依山而建的村子,则直接将灵气融进了自然。 沿着时间的反方向前行,回到五六百年前,松阳山间的村落还远没有现在多。明末清初,浙江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宁波,金华、衢州、温州、处州等诸府,人口则稀少得多。 空旷的山区吸引了周边江西、福建、安徽以及宁、绍、温等省内外的移民前来,在山间开垦出一片土地,用来种植靛青、番薯等植物。 一起远道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建筑形态。闽地的人擅长用泥土夯成厚厚的墙壁,就地取材、不加修饰,只是偶尔添上一些秸秆和瓷片;徽地的人则喜欢马头墙、小青瓦,简单的砖雕、木雕、石雕融为一体,显示着生活的情趣。 当然,其他建筑的智慧,比如石头墙基、底层用以居住二层放置物品的结构、内大外小增加采光的“取景器型”木窗等等,也被一一采纳,一幢幢房屋落成,世代栖居,最终形成如今大多数古村落的模样。 家住松阳大东坝镇横樟村的包加理,已经不太清楚家中老屋——北弄20号具体的建造年份和过程了,但他知道“这是必须守护的”。 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在老屋度过的美好时光。两进的院落里,十四五户人家居住着,尽管挤挤攘攘,却也其乐融融。过年时,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大堂里一起打年糕、做豆腐的场景,至今仍是他脑海里无法遗忘的家族图景。 上世纪80年代,当老屋里的人越来越多、空间也越来越逼仄的时候,住户也一家家搬了出去,有的在村口,有的在村尾,一些人家干脆搬去了县城,老屋里只剩下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房梁、木板、瓦片烂了,终于,连马头墙也在一天夜里倒了下来。 “再不修,就晚了。”因此,当“拯救老屋”行动小组到镇村动员,大部分村民仍在质疑时,包加理没有一点犹豫,牵头做了起来,尽管这处700多平方米的老屋,他的产权只占6平方米。 村里老手艺的瓦匠、木匠、泥水匠都请来了,为了表示隆重,去年6月25日,包加理在老屋外面点燃了一串鞭炮。 他想,老屋修好了,人自然会回来的。 的确,没了老屋,人们再也不会回来,所有关于乡村的情感和记忆都会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让人怅然若失的乡愁。 拯救老屋不仅是拯救村庄 新的瓦一片盖一片铺上屋顶,杂草丛生的天井整理一新,倒塌的马头墙砌了起来,夯土墙上的裂缝也一点点被填满。当然,为了顺应现代生活方式,老屋修缮时,还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潮设施,植入了卫生间,铺设了隔音板,改造了电线线路。 “保护老房子完整风貌,修旧如旧的同时,也要注重宜居性,让人愿意住,住得舒服。”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永球说,这也是“活态保护,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前并不理解的村民渐渐改变了态度,主动交了自家的份额。因为按照协议,修缮老屋的资金,一半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担,另一半由产权人众筹。 本来做了最坏打算的事情,突然有了喜人的转变,包加理心里也亮堂了起来。 去年12月的时候,横樟村北弄20号终于完工了。85岁的叶毛娣、51岁的包绍贤一家4口和34岁的包林凤一家五口,迫不及待地搬回了老屋。 到了除夕夜那天,其他住户陆陆续续来了。大门两侧贴上新对联“祖屋重修华堂瑞,家人同心小院仙”,香火堂里备好了食物和茶酒。 有心人买来了新的锣鼓,“咚咚锵”的敲打声,伴随着大人小孩的笑闹声,曾经被放弃的老屋焕发出生机,承载着历史的厚度,也摸得到家的温度。 当然,对古市镇山下阳村的村民来说,老屋拯救之于他们还有另外一层意义。老屋“活”了,村庄复兴的希望似乎也“活”了。 据松阳地名志介绍,“山下阳村”因地处大岭北山南麓而得名。明末清初,龙泉的张氏迁居到这里,按照传统风水理念和自然山水走势布局整个村庄的建筑。 张氏宗祠和张氏祖堂最先建造,放置家谱,附设学堂,以提醒不要忘本,也便于教化后人。19幢具有闽南、浙南、徽派、西式风格的民居相继建成,一幢紧挨一幢,或山墙毗连,或邻弄相隔,连绵成片,勾勒出嵯峨的历史轮廓。 34岁的山下阳村村主任张军伟,至今保存着对宗祠的记忆。那时,村里每遇大事,家家户户也要到宗祠里商量,同心同力,和衷共济。 因着靠近县城,山下阳村也较早地遭遇了商业文明,人少了,学堂撤并了,无论是老屋,还是村庄,都日渐衰败了。 老屋拯救行动启动后,村里把宗祠列为第一个修复对象。从每一片瓦,到每一块砖,到每一个梁木,老屋的每一点变化凝聚起每一个村民的期待。 “老屋修着修着,大家的心也齐了,之前较难推进污水处理工作,现在家家户户都很支持,进度很快。”张军伟说,村里还计划将宗祠大门前的围墙和建筑拆除,“村里的红白事、文化活动都要放到那里。” 山下阳村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还很难说。但所有的一切,都要从拯救老屋开始。 老房子里 有对未来的远见 青山环抱的四都乡塘后村,午后的阳光洒落在承载着生活的土地上。村子虽小,常住人口只有百来人,却从来不寂寞。 一条巷弄中往往挤着几幢老屋,大门一一相对错开,墙体在岁月的磨砺中严丝合缝地黏结在了一起。母亲轻声的呼唤从厨房传来,小孩“噔噔噔”地从楼上跑下来,东家端着碗走进西家,还会评判“今天哪家的菜最好吃”。 顺着石阶向上,塘后村31号里的修缮项目已告一段落。陈金香一家和姜万青一家正搬了板凳,坐在小院里,喝着茶。“以前一下雨,就担心漏水,每年都要修修补补。”陈金香说,借着“拯救老屋行动”的契机,4户人家每家拿出2万多元,把老屋里里外外修了一遍,“今年省心了,老屋住着也舒服。” “村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这是县委书记王峻为理想乡村图景设置的4个关键词,由拯救老屋撬动古村落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要从一栋房子的修复,引导到一个片区的复兴,从而激活一种业态的发展。” 塘后村里,村支书陈国华带着村民种下了400多亩香榧,预计过两三年就能挂果收获。在江苏开超市的姜伟,也准备今年回来把家里的老屋修起来。姜万青则计划着,把老屋里的空房间再装修装修,开个民宿,“我们村旁边就有两条古道,平时来来往往的游客也不少。” 山下阳村里,张军伟迎来了好几批来考察的投资商,有建议参照兰溪八卦村开发旅游的,也有提议做文创和民宿的。至于到底怎么发展,张军伟觉得,“得和村民一起拿主意。” 横樟村里,包加理修缮的老屋品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一致称赞,他考虑着把村里手艺好的工匠叫起来,组成施工队,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帮助推进“拯救老屋行动”。 可以预见,这自然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市场。县里也准备今年在深化培训上下功夫,分层次、分批次对600多名木工、油漆工、彩绘工、木雕工等进行培训。松阳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民宿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整合3000万元资金扶持民宿经济发展。此外,高效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民俗节庆活动、手工艺产品加工等等也被列入了多样化业态的范围。 由此,老屋“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意义也有了解释,保护原真的生活生产生活方式,把老屋拯救放到活态的历史发展中去。 而其所指向的乡村复兴,也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农耕文明与城市商业文明协调的新型形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安居乐业,激活乡村的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文化延续和人的建设。 现在,老房子里的故事还未完结。但可以确信的是,它值得期待。因为这里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就有对未来的远见。本报记者沈晶晶县委报道组孙丽雅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7173.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松阳“拯救老屋行动”重焕乡村生机——老屋里,有历史和未来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