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国的文物保护再次成为公众焦点,除了哈尔滨刘亚楼将军故居等7处文物被拆除事件,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的“壮举”也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杭州西湖岸边秋水山庄的“变色记”,广西南宁宗圣源祠的维修与临近的楼盘建设“互动施工”,辽宁朝阳云接寺清代壁画惨遭“修复”,山东莱芜一段古长城被钢筋水泥打造成了“八达岭”,礼泉古代石佛变成了“水泥佛”……(12月8日《光明日报》 文物的价值在于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不仅能够代表着过去历史的印记,也能够赋予现代人更多的思考,追忆故人的痕迹。但是,如果对于文物保护的力度或者说手段不得力的话,往往不能够收获其中的价值,现实中的例子就是,很多文物保护的过程显得太过于粗糙和急躁,没有显示出其中的魅力和价值。笔者以为,文物保护不能够操之过急,更不能够“想当然”,按照领导的意志进行所谓的保护。否则,这样的文物保护就会剑走偏锋,成为一个历史的笑话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够让文物保护步入正轨,走上一个新的轨道呢? 文物保护贵在守住文化的魂魄。所谓文物之魂魄,也就是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在。一般来说,文物只有在保持原状下,才能够呈现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原状一定是健康的、有序的原状,而既非病态的、杂乱无章的原状,也非存在安全隐患的原状,更不是正在遭受各种侵蚀的原状。如果,那些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而出现的污渍秽迹、荒芜堆积、糟朽残损,也同样不属于文物的原状。有鉴于此,文物保护过程中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必须是剔除了危害文物健康的所有因素后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守住文物的背后的文化魂魄,让我们在保护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洗礼。 减少行政干预,增加专业渗透。保护文物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在这个方面,笔者以为,需要做到的就是,极力减少其中的行政干预手段,让专家说话,比如让专业的知识渗透到这样的文物保护机制中来。因为只有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才能够懂得其中的魅力所在,才能够充分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对于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来说,之所以出现了众多的意想不到,就在于这样的一个行政干预手段的过多使用,让专业技术没有渗透到文物保护的全过程中。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所在,减少这样的错误,必须能够减少行政干预,增加专业技术的渗透。 由此可见,走出文物保护的“想当然”,需要的就是广泛收集人们的观点,对于文物的保护进行专家论证,而不是一言堂的模式,大肆使用行政手段。否则,文物保护会闹出很多笑话,也势必会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恶果,这样对文化的传承也没有任何价值。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8174.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文物保护切勿“想当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