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翚为“虞山二王”之一,王翚“童子时即嗜翰墨,得古迹真本辄摹仿数纸,必得其神乃已”。他直接摹写宋元名迹,能“与古人参于毫芒之间,会诸意象之表”,摹古水平可谓“惟妙惟肖”。他“进行追本溯源的思考,摆脱了仅在一家一派中仿效而自我局限的时趋,走上了在师古中贯通融汇的道路”。在“集古大成闻名朝野的中期”,他在仿古作品中糅合进他家体貌,“在似是而非中显露了自家艺术个性的严谨、精能、茂密与秀润。”同时,“在综合贯通若干家的基础上自成面貌却又托名临仿某家之作。”“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已把看来格格不入的法派在不同程度上变化合一。”在“不息笔耕老而弥笃的晚期”,更求骨立挺峻、筋劲老苍,“依就景观丰富,丘壑多姿,草木丰茂,点景精细,墨色清而润,笔法秀而苍,或综合诸家化为己有,或在阐释一家中融入他家,其本家面目是十分显著的。如果和中期的风格相比,晚期最主要的不同是笔法更苍辣,笔与笔之间增加了虚接,钩皴与渲染拉开了距离,不太讲求笔中用墨与墨中用笔的笔墨浑融,而重视大的效果和自家程式的精熟。” 王翚出生于1632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等,江苏虞山(今常熟)人。吴湖帆题王翚《仿巨然夏山烟雨图卷》中,曾论及“王石谷子(王翚)年四十左右,在娄东王奉常(王时敏)家临摹宋元名迹,艺乃大成,间为太常代笔,亲受指点,益臻神化,故石谷画当以四十至五十为极诣,五十至六十自具面目,六十至七十渐落俗套、每失韵致,七十至八十有衰颓气,八十以外又复变化入神,用笔如万岁枯藤,苍辣兼具,有空前绝后之妙。后人之诋諆石谷者,盖多见其六十以后八十以前作也”。 王翚笔墨在“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展”中尽显“精研各家,冶为一炉”。《临王蒙竹趣图轴》足见王翚中年受元四家影响颇深,此画开合有度,枯湿相约,线条刚柔相济,笔致古雅工稳。《苍岩百叠图轴》画得率拙苍润、疏豁坦荡、神朗气清、遒丽苍莽,可悟“山光水色共苍然,一叶飘飘去若仙。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820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王翚笔墨:精研各家、冶为一炉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