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境内拥有国保单位5处24个单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7个单体,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近年来,泰顺县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加强和改进文物工作,积极构建“常态保护”“属地保护”“安全保护”“联动保护”四大机制,力推文物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一、突出组织领导,构建“常态保护”机制 一是加强文保机构建设。泰顺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设立了县文物局、文物科、博物馆、文保所、非遗中心、廊桥研究保护中心、文化市场和文物监察大队等文物保护机构,为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人力上的支持。同时,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列入规划、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设立文化遗产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先后增设木偶艺术发展基金、畲族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专项经费,按人均2元标准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及增设新建廊桥补助资金,为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经费上的保障。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为加强文物安全工作,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建立文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泰顺县决定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职能包括统筹协调全县文物安全工作;研究制定打击文物犯罪、遏制文物行政违法行为、加强文物安全的政策措施;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协调解决文物安全工作的重大问题,促进部门、地方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完成上级交代的督办事宜等。联席会议每年召开,及时掌握文物安全动态,协调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文物监管效率,确保文物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完善文物保护办法。泰顺县先后出台了《泰顺畲族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试点实施意见》《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单位申报评定和保护办法》《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文化遗产保护办法》通过对采用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新造的桥梁,每座予以补助30万元。从政策出台至今,泰顺县新增廊桥二十余座;由此带来了技艺的传承,从原来仅有1名传承人,发展到现在的4个造桥团队16名传承人。 二、突出责任落实,构建“属地保护”机制 一是明确属地保护责任。一方面是健全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层层签订文物保护单位安全责任书,建立健全举报巡查等机制,坚持接受群众举报和定期巡查相结合,及时查处破坏文化遗产行为。对19个乡镇分别下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函》,函件中附上各乡镇文保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名单,进一步明确了文物保护的职责。 二是加强文化安全巡查。将文保单位巡查工作列入年度重要考核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实施目标考核管理。今年以来,联合公安、消防大队开展文物汛期、消防安全大检查行动,出动检查115次,检查文保单位132处,在检查中,对各文保单位的防火设施、应急预案等制度和安全情况,针对木质结构较多、年代较久的文保单位都进行细致检查,共检查出196个问题,整理128条整改意见,并发函给19个乡镇,督促各乡镇进行整改,目前已完成67个整改项目。同时,还为县保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单体建筑统一挂上“12318”文物保护监管举报电话牌和灭火器材,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管控制度,确保文物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到位。 三是完善考核考评办法。加强年度考绩比重,将文物安全纳入全县乡镇安全生产工作考评细则,占考核百分值的3分。同时进一步细化年度乡镇文化工作考核中文物保护工作考评标准,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以文件形式函告各乡镇,在“认真落实文物控规管理、切实加强文物安保工作、切实加强环境整治工作、认真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四个方面中进一步明确乡镇文物保护工作职责将文物单位巡查工作列入年度重要考核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实施目标考核管理。 三、突出安保建设,构建“安全保护”机制 一是加强四有档案建设。泰顺县文保单位四有档案(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护机构从2001年开始建设,现已全面完成国保、省保四有档案12份,完成一至四批县保四有档案55份,准确反映了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情况的详细记录,不仅是文物修复方面的重要依据,还是文物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此次就为廊桥修复提供准确的数据,包括文字描述、照片反映原来形状、图纸提供详实的尺寸数据等。 二是实施文物抢修工程。先后完成了北涧桥、溪东桥临水殿、南溪桥、永庆桥、刘宅桥、交垟土楼等维修方案和仕水矴步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文物单位现状,有序推进文物维修,先后开展了仙居桥、北涧桥、溪东桥、池源桥、胡氏小宗祠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2011年初完成了文兴桥的维修工作,2012年又开展6座国保廊桥的保护规划,2013年完成了交洋土楼的维修工程。今年受台风影响,泰顺县文重桥、文兴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泰顺县开展了一系列灾后廊桥抢修工作,并成立了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5个工作组,同时采取时间倒排方式,争取2017年底完成3座廊桥的修复工作。 三是实施文物安保工程。泰顺县高度重视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文物监察预警系统和技防工程系统建设,结合省文物平安工程计划,安排了150万元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平安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安防工程招标和合同签订,现已全面启动建设,将实现省级以上9处(31个单体文保单位安防监控全覆盖。同时,消防工程方案已根据《文物安全防护方案网报网审材料要求》完成修改完善并上报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 四、突出宣传发动,构建“联动保护”机制。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始终把文物保护法规宣传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在县电视台、泰顺报、泰顺网、泰顺廊桥网、泰顺文化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设立专栏,各乡镇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宣传工具,多渠道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每年的“131”平安创建日”、“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安全生产日”等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2009年至2015年,泰顺县共举办6届廊桥文化节和5届廊桥文化保护论坛,2013年开展组织“泰顺廊桥”到全国20多所知名院校开展巡回展。还远赴美国,让廊桥文化走进哈佛大学课堂,成为国际性的文化品牌。 二是加强文保队伍建设。泰顺县现共有63名文保员,每个省文物保护单位及以上均配备一名文保员,在泗溪镇上还设立了廊桥保护站。为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管理,制定了《泰顺县业余文保员管理办法》,明确文保员的工作职责。每年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举办了全县业余文保员文物安全知识培训班,邀请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志给乡镇文保员授课。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使文保员的文物管理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了更深的认识,文保员的业务素质和保护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为开展全县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发挥民间团队作用。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和泰顺县廊桥文化协会是由一群热心乡土文化和廊桥文化的人士组织成立的民间组织,致力于廊桥保护、学术研究和旅游开发事业,目的是保护、宣传和研究廊桥文化。今年台风期间,廊桥遭受巨大损失,泰顺县廊桥文化协会和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充分发挥交流平台、桥梁纽带、民间智库等三大作用,与县文物部门相互相持,不仅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泰顺廊桥修复等工作情况,还联合倡议“我为廊桥捐一元”等募捐活动,呼吁社会各界为重建(修复廊桥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片爱心。(泰顺县文广新局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8252.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泰顺县构建“四大机制”强化文物保护工作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