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刘益谦拍下《功甫帖》;2013年12月,该帖抵达上海;12月21日,上博三位专家选择在《新民晚报》上公开质疑《功甫帖》系伪作。因此,这场有关《功甫帖》的争论,是上博选择主动出击的结果。 “据我所知,上海博物馆这一次是主动向《新民晚报》和《东方早报(博客,微博)》爆料的。”一位上海本地收藏拍卖类的跑线记者向时代周报记者称。 “《新民晚报》的报道主文,实际摘选自其中一位研究员的文章”,该人士称,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们一向“谨慎”。“平时即便有采访上门求教,他们也不愿意出来说话、不接受采访的。” 《东方早报》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了上博这次“反常”的主动:“《新民晚报》他们发新闻,我们想在周末发全文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集团,所以事先有过默契。后来他们新闻发出来之后有变化,全文要先发《中国文物报》,所以我们就比文物报晚一天发。” 对上博此次主动爆料,上海媒体视作是“净化收藏环境、规范拍卖市场、唤醒专业人士良知”。 对普通人而言,想要真正看懂上博三位研究员长达1.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并非易事。三位研究员认为《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报告中,单单“双钩廓填”这一项频频出现的关键性专有名词,已足够普通看客头晕脑涨,更别提如下详细说明: “此件《功甫帖》拍品中,如两"奉"字共计十横的起止,"谨"字言旁、"轼"字钩挑等,显得单薄枯梗,用笔以偏锋为主,失却苏书凝重饱满、沉着稳健特质。并且,原本属于石刻拓本中非人工自然书写而产生的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以及石刻中不甚自然的牵丝、飞白、散毫、枯笔等运笔与笔触,均出现在此件《功甫帖》中。” 但藏家刘益谦的三次声明没人看不懂。刘益谦前后三次声明,越来越趋向与上海博物馆“争锋相对”。在其第二次声明《我的困扰与求救》中,刘益谦更指出,“日前,有"知情人士"爆料,此帖早年曾出现在上博,后又由上博流出。这一复杂的来由,与上博官方的这次匆匆表态有无关联?作为国家的公共文化机构,或许上海博物馆有说明原因、以正视听的义务吧?” 欲说还休的“知情人士”,犹抱琵琶的“爆料”,至此,抛开真伪不论,刘益谦丢出了另一个关键性问题:《功甫帖》原先来自国内何处?又为何到了美国?它究竟有没有在上博停留过?如果是,《功甫帖》是怎样流到上博的?又是如何离开上博的?怎么出境的?其中是否有人或机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863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功甫帖》的争论 不只真伪是关键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