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荣获首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全国仅有4个项目入选。 青铜器修复原本就是金属器类文物修复中最难的一种,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因为墓地封石塌方等原因,已经面目全非,有的文物如青铜环耳盘不仅腐蚀严重,更是碎成了100多块,混在泥土中难以分辨。 要修复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仅需要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技术,更需要经年累月的坚持。 好几天也拼不上一块 耗时一个月终于拼出了青铜环耳盘 在一般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堆破铜烂铁,是不可能修复的。 “其实,在看到这些碎片时,我们也感到无从下手,甚至绝望,这种破碎程度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肖俊涛说,“但是我们深知每件文物都携带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放弃一件器物等同于丢掉一段历史,我们最终决定全力以赴将它修复好。” 为了更加透彻地了解这件青铜环耳盘,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员将碎片放在扫描镜、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本体合金、历史信息、腐蚀产物,并用X射线衍射对腐蚀产物进行分析,看其是否为有害锈。一旦存在有害锈,则需要将其立即清除,否则将给文物本体更大的伤害。 检测结果可想而知,深埋于地下2000多年的器物,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害锈,其中的氯离子尤其多。 为谨慎起见,他们对有明显病害和特征明显部位的碎片进行了局部拍摄,并绘制了文物病害图。接下来才开始着手将有害锈转变成无害锈或直接将其去掉,并且采用便携式能谱仪、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无氯存在为止,然后再对这些碎片进行脱盐等处理。 做完上述工序后,便是将碎片进行拼对、焊接,使其恢复原本形态。 “这一环节看上去有点像小孩玩的拼图,貌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最大,可以说是整个修复过程中最难攻克的一关。”肖俊涛说,由于器物变形严重,大多数碎片的边缘特征不是很明显,有时候好几天也拼不上一块。 柏艺萌等人和这些小碎片较上了劲儿,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青铜环耳盘的拼对。 如果说拼对只是考验人的耐心,焊接则完全依靠传统技艺。在焊接过程中,要对青铜环耳盘的局部进行整形,但这件文物器壁很薄,本体强度不高,操作不当极容易造成损坏。 今年61岁的许正雄经验丰富,他根据青铜环耳盘的特征,拟定了从小到大的操作顺序,并在断面做了一层干预层,以保证文物修复的可逆性。 此后,又经过缓蚀、矫形、补全、封护、做旧等一系列工序,青铜环耳盘才算正式修复。 修复完毕后,许正雄和柏艺萌将封护后的青铜环耳盘放入实验箱,如果发生新的腐蚀现象还要进行补充处理。 此次和青铜环耳盘同一批进行保护修复的青铜器共有21件,6位修复人员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修复完毕。“在保证修复质量的前提下,这种速度已经很快了。”肖俊涛说,这批青铜器仅是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青铜器物中的一小部分,除此外,他们还要对其他类文物进行修复。 也正因如此,柏艺萌和他的同事们完成青铜环耳盘的修复后,又投入了下一件文物的修复,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享受、品味修复一件文物所带来的成就感。 青铜环耳盘 修复工序 碎片剥离 因墓地封石塌方和严重腐蚀,青铜环耳盘破碎、变形严重,大小碎片有100多片,最小的还没有指甲大,更棘手的是,碎片最厚的部分不超过1毫米。 表面清理与除锈 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能有效清除的情况下,选择物理方法优先的原则。环耳盘因腐蚀严重,很多地方需要用手术刀轻轻地清理。 拼接 这一过程与拼图相似,把杂乱的碎片按缝隙规则地拼在一起,有时候好几天也拼不上一块。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耐心。 焊接 环耳盘器壁较薄,本体强度不高,修复人员需有高超的焊接技艺,将其小心连在一起。 结构性修复完成 外形完整并不意味着修复的完成,修复人员在对青铜环耳盘进行封护、做旧后,才算正式修复完成,如左边大图,青铜环耳盘已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亟待修复的文物多但专业人才太少 辽宁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虽以修复青铜器见长,同时也具备修复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等14类文物的修复资质。这其中,以铁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尤为迫切。 “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没有做好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铁类文物很容易被腐蚀殆尽,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堆粉末。”王贺是部门里唯一一位女性,她对文物材质变化的研究颇为透彻,也是部门里离不开的一位专家。 “现在我们文物保护部总共10个人,不仅要修复库房内的文物,还要帮助、支援基层文物部门修复文物,实在是分身乏术。”肖俊涛不无感慨地说。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行业太枯燥,也太苦。我们很多时候在修复实验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接触文物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容不得一丝马虎,毕竟文物不可再生。”肖俊涛说。 每一件文物修复的背后都有辛酸,除了青铜环耳盘,令肖俊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3年对营口西炮台的修复。当时,他的同事齐军在修复过程中因为太过用力,造成胸肌拉伤。 “大铁炮台有好几吨重,需要拽导链将其吊起才能进行维护。我那段时间总胸口疼,还以为自己有心脏病呢。”虽然齐军笑着讲述了那段经历,但记者仍从中感受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辛苦和心酸。 即便如此,齐军和同事们仍坚守在岗位上,没有喊过苦,更没有想过放弃。 在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记录的修复文物档案目录中,记者看到最近5年来,他们支援14家基层文保单位进行过文物修复,修复各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近1000件文物属于抢救性保护修复。 吴炎亮告诉记者,就我省而言,需要修复的文物太多,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却很少,许多地方单位没有能力进行文物修复,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上月中旬,省考古所邀请了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的专家,结合我省馆藏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举办了一期针对铁质文物科技保护的培训班。 “今后我们还会举办文物修复保护方面的培训,尽可能地提高文物修复队伍的水平。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文物修复还需要各方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吴炎亮说。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916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修复出土文物如同一台复杂大手术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