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海口长流道盖村的一间庙宇里还有这么精美的彩绘,庙宇也是古色古香的,是道光年间的建筑了……”海口市民张先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日前他在寻找民间书画时探访到了长流道盖村神王祖庙,被始建于道光年间的古庙内精美绝伦的彩绘所吸引。张先生感叹道,不光是庙宇内的彩绘让人惊叹,里面精美的木雕也让人流连忘返…… 市文物局在得知线索后,第一时间赶往查看,并对彩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给予了肯定。 彩色壁画做工精美令人惊叹 日前,记者在张先生的指引下来到长流道盖村,很快就找到了这座古香古色的庙宇。庙宇门口牌匾上的“神王庙”三个字十分醒目,在正门的两侧,还有两个偏门。走进神王祖庙,只见里面十分热闹,村民们都聚在这里聊天打牌,还有孩子嬉闹,老人们则在一旁看着电视,俨然是村民的活动中心。 “你们想要看彩绘,抬头就是了。”见记者采访,今年61岁的村民杜经典十分热情。他说,只要见到这些彩绘的人无不惊叹其精美、精湛的画工。记者看到在庙宇的四周墙壁上方,几乎都有惟妙惟肖的彩绘壁画,色彩绚丽,像是镶嵌在墙壁之中。细数之下有32幅,其中有18幅彩绘作品长约1.6米、宽约1米,有的是山水花鸟,有的是童子嬉戏,一幅幅精美绝伦,颜色绚丽饱满,美不胜收…… 在庙宇内,一块“重修境主庙宇”的石碑赫然在目,石碑上记录了庙宇始建于道光年间,落款时间是光绪三十年。“庙宇早在道光年间就修建了,到了光绪年间,又大规模重修了一次。”村民杜经典说,他小时常听老人说起神王庙的故事。 百年庙宇村民爱护有加保存较好 杜经典从小在道盖村长大,前几年竞选当了村支书,对村里的历史也较为熟悉。“这些壁画是在盖庙宇的时候就有了,当时是谁画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杜经典说,神王庙占地约600平米,一个主屋的两侧还有四间偏房。记者探访的当天恰逢中元节,庙宇里十分热闹,村民们都用篮筐装着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前来供奉。“这是我们村唯一的庙,也是我们的家族支柱和寄托,村民们平日里也喜欢聚在这里,人来人往的十分热闹。”一位前来祭拜的村民说道。 神王庙近乎成了道盖村的“地标”,在村里,无论是平时还是“公期”这样大的祭祀活动,神王庙都成为了村民欢聚的地方。“要说这个庙,我们对它可有感情了。”杜经典说,有时庙里的电路或是门坏了,村民们总是第一时间主动来修复,这也正是庙宇里的壁画和木雕等文物能够保护得比较完好的原因。 神王庙的管理人员,今年72岁杜贵昌告诉记者,他负责管理神王庙已经有十余年了,除了看管庙里的文物外,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精心将庙宇打扫一遍,“这庙宇,可是村里的颜面呢。”杜贵昌笑着说。 栩栩如生的壁画 两次大修许多文物曾遭破坏 杜经典告诉记者,神王庙一共有过两次大修:一次是光绪三十年,那一次的大修中翻新了庙宇内的雕饰、更换主房梁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另一次大修则是在1989年,因在“文革”中庙宇文物破坏严重,村民又自发筹钱修缮。 记者看到庙宇内的香炉等器物都非常精致,上面都刻着“光绪三十年”的字样。香炉上是精致的石雕,形状似绽放的莲花;烧纸钱的聚宝盆直径约80厘米,盆上雕刻着龙的形状,栩栩如生。在精致花纹的木雕外面,为了防止盆被烧坏,又套了层铁皮,可见其做工十分精细。 “这个聚宝盆在‘文革’的时候就已经被砸烂,要不是村民之后把这些碎片一块一块地拼接粘好,现在估计就看不到了。”杜经典说,在日本侵略和“文革”期间,庙宇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房梁上部分精美的木雕被拆下焚烧,不少灯台香炉被砸,令人十分痛心。所幸的是,在“文革”后,村民们又自发地将其一一修复,但房梁上的木雕只剩下一小部分。 “文武”精神后人景仰代代相传 神王庙是道盖村的“地标”,是村民们的心中圣地,庙里供奉的正是杜氏一族的先人。 杜经典告诉记者,道盖村迁自于福建的杜氏一族,先人杜仲儒曾是岳飞将军的左膀右臂,因被贬迁至海南。“别小看这个村庄,也出了不少人才呢。”杜贵昌说,先辈不乏举人、进士等文人,还有追随大将军守卫边疆的勇士,也正是神王庙里供奉的“五公”的文武精神,至今被后辈所景仰。 “道盖村神王庙的壁画艺术价值高,且保存得较为完整,确实很难得。”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说,市文物局将把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978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百年彩色壁画藏身庙宇将列入海口文物保护单位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