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谦谦君子,国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深受许多文人雅客的喜爱,在花鸟题材中常常出现!竹子不开花,清但高雅,四季常青,虚心劲节,虚怀若谷!苏东坡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古玩收藏网提供如下水墨画竹子图片供您欣赏: 竹子的象征意义: 竹子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有骨气、有气节、坚贞的象征,同样也象征着生命的弹性、精神的真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常赞美竹、咏竹、画竹、写竹,它们有着虚心亮节、潇洒挺拔的君子风度,世人常用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以竹的品质为自己品格的发展方向。 竹子的四大经典文化内涵: 1.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 2.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 3.竹子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 4.竹子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这幅诗画竹子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上是一丛竹子,竹子空白处则题有一首李白的《慈姥竹》,“野竹攒石生,含仲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启功大弟子李传波四尺横幅墨竹作品《宜烟宜雨又宜风》 本幅作品为题诗画,字画上的诗句为“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出自唐五代• 郑谷《竹》。全诗为: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报平安 李国胜山水画竹石作品《安平祥和图》 国胜先生的画颇有中国传统宋画的味道;在构图的形式感上,黒,白,灰色对比的运用上又体现了当代的节奏美感和时代精神。捕捉了不易被留意的自然生机,意趣。并把这一切富有诗意地描写出来,情景融洽,妙合无间,给人以平淡天真,化古为新的感受。他的作品颇有妙然天成之纯真气息。其构图安排于巧妙中显出自然,其造型特点于严漌中见出优美,用笔沉着稳健,润枯相间,行笔力度适中,不烈不温,为画面营造了阳刚之气充盈的意象。其色彩处理于浑厚中透出典雅,体现了其富有现代绘画色彩审美理念与效果。 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子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竹子与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那么竹子有哪些延伸含义呢? 竹子的延伸含义: 1.“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大吉大利; 2.“步步高升”常用来祝福职位高升、人生富贵; 3.在中国画中,竹与梅花、喜鹊画在一起,更有爱情长久、幸福美满的美好寓意。 启功大弟子李传波红竹画作品《咏竹诗三首》 左边咏竹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诗句为: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中间的咏竹诗句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以《竹》为题的五言律诗,诗句为: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右边的咏竹诗句出自方志敏1935年在狱中创作的《咏竹》,诗句为: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启功大弟子李传波红竹画《姑孰十咏·慈姥竹》 这幅红竹画作品上面的咏竹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姑孰十咏 慈姥竹》,原文如下: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国画竹子欣赏 李传波最新红竹画《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 红竹画的由来: 据说,苏东坡青年时期,对画竹情有独钟。其画作造诣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次与师生聚会时,大家以画会友,约定每人画一幅共同的题材——竹。只见大家纷纷苦思冥想,铺纸动笔。大多数人都是按照传统的水墨画画出一幅幅墨竹,而现场的苏东坡却不屑为之。他标新立异拿出朱砂作画料,且画出来的竹子无节,这令在场师友大惑不解,皆问:“你见过红色竹子吗?”苏东坡却反问:“你们画竹都用墨画黑竹,难道你们见过黑色的竹子吗?”大家顿时无言以对。苏东坡以朱砂画竹,体现了他不拘传统、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豪迈情怀。目前我国多处公园以“红竹画”为主题,成为游客最喜欢观赏的文化景点之一。 国画竹子欣赏 李传波新品国画竹子《咏竹》 红竹画收藏四大亮点: 1.红竹画作品题材新颖,藏品不落俗套; 2.红竹画作品内涵丰富,展现藏家高雅品味; 3.投资回报率高,能实现家庭资产的增值保值。 国画竹子欣赏 启功大弟子李传波新品红竹画《咏竹》 4、这两幅“红竹画”题材作品的作者是“启功体书法”的衣钵传人、启功的大弟子李传波,名家的收藏,可世代相传、记载家族辉煌,是家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国画竹子欣赏 启功大弟子李传波红竹画《池上竹》 国礼特供书画艺术家石荣禄四尺竖幅红竹画《献寿图》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3991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水墨画竹子图片欣赏(画)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