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保护措施不足、文物状况堪忧,龙岩洞文化遗址保护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作为福建重要的史前人类活动洞穴遗址,承载着龙岩悠久历史的龙岩洞,是龙岩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之所在,更是该地的文化、历史名片。龙岩更是因此洞而得名。 自2005年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以来,当地政府就已初步制定修复龙岩洞保护规划,并开始实施先期保护工程。2012年11月,龙岩决定对龙岩洞遗址进行修复保护。两年后,该地正式启动龙岩洞遗址修复保护工程,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将龙岩洞景观修复与矿区生态治理、文化建设相结合,并将其打造成“文化龙岩”的城市名片。 令人遗憾的是,基于种种原因,龙岩洞的修复保护工作一直处于搁浅状态。不单如此,受到近四十多年的开山和炸石采矿影响,再加之保护不力,长期受风化、渗水侵蚀和雨水冲刷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持续破坏,龙岩洞文物保护现状着实令人堪忧,洞穴亦存在塌陷危险。 这个对龙岩来说有着极为特殊意义的历史名片,这一亟待保护的重要文化遗址,缘何却在一次次保护声中,逐渐成了被遗落的鸡肋,甚至还大有凋敝之势? 归根结底,还是责任意识的缺失。实际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龙岩就曾动了保护此地的念头。然而,纵观近些年来龙岩洞文物遗址的保护工程,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和缺乏专业科学规划,一直是该文化遗址保护的最大掣肘。同时,政府决策层面,口号式的规划远多于真抓实干,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和抢救始终迟迟难觅踪迹。“久闻雷声,不见下雨”,成了亟待救命甘露的龙岩洞文保最大痛点。 洞内文物安全无保障,周边环境不容乐观,遗址历史文化价值难体现——这种责任意识的缺失造成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专业性不足,具体项目无法落实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龙岩洞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文化品牌的开发。 此外,当地屡屡推行文物保护计划,又因前期规划不够科学而屡屡变更,甚至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导致文物保护难见成效。这不免会有失信于民之虞,亦或多或少会对当地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折损。 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化遗址本身即凝结着先辈们的精神价值和独特创造力。与此同时,这些遗址对传承民族文化、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区域性的珍稀文化遗址,更是一个地方不可或缺的文化之魂。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重要文化遗址的重视程度,体现了该地的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换而言之,保护文化遗址即是留住一地文化的根与魂。 不仅如此,无论是对个人,抑或是地方政府来说,保护祖先的文化遗产使之免于破坏,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上,我国文物事业亦有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因而,文物保护绝不该被忽略,更不能成为忽悠工程。 不可否认,文物保护和文化遗址的抢救维护,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易之事。这些年来龙岩在实施龙岩洞等文化遗址的抢救和保护工程过程中,也曾遇过不少困难。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关系,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工作智慧。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031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岩洞遗址保护的痛点在哪?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