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塔山森林公园游人如织,如今却不见“塔景”。塔山古塔为何60多年来销声匿迹?只因昔日坐落在塔山上的青云塔已于1954年7月18日(农历六月十九轰然倒塌。 2013年4月,县博物馆曾邀请省、市专业人员对古塔遗址进行调查,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于古塔的关注和兴趣。前不久,考古人员又对青云塔塔基进行了近10天的勘探试掘,青云塔的神秘面纱已逐步揭开。 勘探未见地宫 2001年,在杭州雷峰塔地宫发掘之后,就有人发现青云塔的塔基被挖开了,于是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但最终还是未抓住盗掘者。 此次清理发现,塔心室170厘米见方,由条石橫竖砌筑二层后,再错缝砌块石至170厘米高后砌厚砖起层,条石下未发现砖砌地宫,仅看到在基岩上凿了一个深约30厘米的小洞,已空无一物。在塔心室南口3.40米,深约1.30米处发现外台基,为边长4米的正八边形。平面呈梯形状,由条石和地砖组成:条石为平砌一层,规格为1.05x0.60一0.25米。地砖竖砌一层,以厚度0.022米竖砌,规格为0.21x0.08一0.022米。塔台基为边长2.2米二层条石围砌的正八边形,高0.6米。条石上残存四层簿砖,二层甃砖,总残高1.30米。簿砖开始平砌一层顺砖再竖砌一层丁砖再平砌二层顺砖,有叠涩收分现象。转角处有圆头砖平砌。至此,推测整个塔营建过程如下:平整土地后按四米边长砌八边形条石—层一圈,外台基边长4米,对角距离10.45米,平行大小是9.7米。再铺地砖1.5米一圈后,叠砌塔基条石二层后砌砖塔身。塔身边长2.2米,对角距离5.7米,平行5.3米。内塔身按三米见方叠条石三层后叠砌乱石0.5米后砌甃砖。外立面砌簿砖,里面砌甃砖。 碑亭遗址东西长5米,南北宽6米,按照4米见方的柱顶石排列和2.46米高度的方形柱石,推测亭子高度在3.91米。结合碑亭外倒伏的方形石柱规格不同,推测碑亭下地面还有东南面阔2.60米,进深2.90米的建筑数间。此外还有2块长105厘米的须弥座石构件出土,碑亭中南部还有乱石砌筑的台阶痕迹,考古人员由此推测西南口有山门,人们从山门进来后,左转是去碑亭,直走则去往塔身。 出土魁星砖雕 本次勘探清理出土的遗物,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魁星点斗砖雕。 该砖雕长41厘米,宽41厘米,厚6厘米。采用高浮雕,魁星双目突出,右手握笔高举,左手握着银锭放于腹部,一脚踩着鳌鱼,一脚膝盖弯曲呈跪状,肩上飘着两条绶带,左肩上方有钱纹状方斗,肩部底还残存朱红色。人物造型饱满,意气风发,寓意“独占鳌头”“必(笔定(锭如意”。 此外还出土了斗栱砖雕、塔身外立面砖、塔身内里面砖(甃砖、龙纹勾头(瓦当、寿字勾头(瓦当、铁质风铃钩等遗物。 确信建于明代 道光《武康县志》记载:“青云塔,在云岫山,以居县治巽位,故又名巽峰塔。明隆庆年间知县金九皋倡始。万历九年(1581知县梅一科告成,郡人给事中韩绍记其事。国朝嘉庆四年(1799知县龚濬重修,勒有碑记。” 通过和乾元镇文明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砖雕的对比,青云塔的魁星比文明塔更加写实、精细,有明万历早期风格,所以考古人员确信此塔于万历九年(1581落成是正确的。他们分析认为,文明塔是花几年时间建造的资料未见记载,但钟管镇辉山塔在民国《德清县新志》中的记载是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竣工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按照当时的财力物力,二年时间建个七层六面的塔应该是在合情合理之中,所以青云塔乾隆十四年碑记“经始于六月十三日落成于九月初六日”记载应为局部修缮,塔的主体结构仍为明代万历早期所建。根据碑文及现场痕迹判断,应该有塔落成时期的建筑和乾隆十四年重修时期的碑亭。其中碑亭遗迹清楚,但其叠压的下层遗迹是否为明代四开间建筑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0427.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德清县清理明代文风塔青云塔的塔基遗迹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