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村 2012年,著名作家冯骥才“村落每天消失100个”的呼声振聋发聩。5年来,古村落保护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地也进行了不少古村落保护的实践。那么,古村落该如何进行保护?5月12日,在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保护专场上,相关古村落“守护者”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专业力量介入、政府保驾护航和村民的充分参与。 古村落保护,需要专业力量介入 诸葛村是浙江兰溪的一个小村镇,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后人诸葛氏的聚居地。村落里古建筑保存丰富,包括祭祀诸葛亮的大公堂、诸葛氏的宗祠以及随着村落商业的发展产生的商业建筑等。 在诸葛村的保护中,专业力量的介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91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就到诸葛村进行测绘、调研。1994年《诸葛村》出版,使得诸葛村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1995年,中国第一个村落保护规划《诸葛村保护规划》制定。 “我以为诸葛村保护下来不成问题,然而没想到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旅游的风起云涌,诸葛村面临着破坏。”李秋香说,当时的地方领导要求诸葛村进行开发,与开发相伴而来的是“造景”,比如把诸葛村的名称改成了诸葛八卦村,为坐实“八卦”,村内椭圆形的水塘被填了一半,做成太极八卦图;在村落的水口处建了一模一样的40间房子用来接待游客,老百姓称其为火车皮。 这给李秋香带来相当大的震动,她意识到如果不赶快制止,诸葛村就可能会消失。这次,专业力量的介入又成为诸葛村的救命稻草。李秋香表示,1998年,她和她的团队在诸葛村召开以诸葛村未来将向何处去为主题的会议,引起较大反响。随后他们组建了诸葛村保护顾问小组,提出“不拆一座老屋,不砍一棵古树,不占一分农地,不造一个人工景观”的原则,阻止破坏行为再次出现。同时与地方政府沟通,最后达成共识,在村里建立了长期的保护制度,包括每年都到村里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制定每一年的保护维修计划,针对每一栋房屋制定修缮整治的最佳方案等。 如今,诸葛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李秋香说,在每一个保护措施的认真执行下,诸葛村大跃进时期被填埋的上塘得到恢复,村落周边的环境得到优化,建设了乡土博物文化馆和药业及药业历史展览馆,使得诸葛村核心文化得到挖掘。目前正在进行一些提高村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新探索。 古村落保护,需要政府保驾护航 景德镇市进坑村是宋代最好的瓷土矿出产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进坑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4年由于黄薇团队的入驻,让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变成中国陶瓷文化的展示地,在这里黄薇创办了东郊学堂,以“忙时种田、闲时考古”的理念,让进坑村重新焕发生机。“我们规划的目标比较大,定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陶瓷历史文化公园。”景德镇东郊学堂的创办人黄薇说。 能把进坑村资源盘活,这本身就显示了专业参与的力量,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成为黄薇不断强调的内容。 2014年,当黄薇第一次来到进坑村时,这个村落正在准备进行开发。为了证明进坑村的珍贵和独一无二,他们开始进行调查,并发现了窑址、水碓遗址以及一处五代时的青瓷矿洞。“这个发现向景德镇市政府报告后,得到了充分重视,在2014年10月22日,来自景德镇市的100多位专家学者考察进坑,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全部依靠政府资金支持。”黄薇说。 接下来专业和政府的联手就顺理成章。黄薇介绍,在第二阶段的系统调查中,景德镇市政府派她作为领队,调查发现了土矿山、窑址、水碓等陶瓷生产制造的体系。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多方投钱复原了一段古道和一座水碓……可以说,在重新发现、整合进坑村资源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体现在各个方面。 “团结村民、学者的桥梁作用很重要,同时进坑的保护模式中,政府保驾护航的角色至关重要,比如很多私搭乱建建筑的拆除,都是政府出面完成的,这是强有力的支持。”黄薇说。 古村落保护,需要村民充分参与 广东仓东村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自元朝谢荣山开基此地以来,至今已历25代。上世纪初,早年出村闯荡的华侨衣锦还乡,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住宅、碉楼、祠堂相继建成。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初,部分村民出国与家人团聚,部分外迁到国内其他城市或开平市区。留居村里的人口日益减少,房子逐渐倒塌,杂草丛生。 2010年,旅港的仓东村后代谢天佑出资修复侯成谢公祠和秉文谢公祠,邀请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谭金花开展修复工程。以这次祠堂修复为契机,谭金花带着自己的遗产保护理念,正式开始实施“仓东计划”。在“仓东计划”实施过程中,建筑修复始终遵守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最少干预等原则,注重村落肌理的保护和地方精神的保存,同时兼顾教育、文化展示等功能。 “仓东计划所做的文化遗产保育并不单单为了保留那些古朴华丽的建筑,还为了了解这片土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保存和复兴一些即将消失的本土文化,同时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豪感,让他们自觉参与保育工作,与来自各地的访客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生活方式。”谭金花表示,因此,“仓东计划”特别重视村民的参与,无论是修复过程,还是运营项目的开展,几乎每个活动都有村民的身影。 谭金花表示,“仓东计划”在仓东团队成员调研勘察、收集资料、了解地方的基础上,必须与村民沟通之后,才开始进行。“比如夫人庙的重建,我们充分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因为这座庙寄托了村民的情感、凝聚了村民的力量。建成之后每逢有参观者来,村民就带他们去看这座庙。村民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庙,觉得很自豪。”谭金花说。 经过“仓东计划”团队四年的努力,昔日沉寂的仓东村开始焕发生机,比如仓东村原来只有50多人,到2016年有400多人回到村中参加、举办活动。这令谭金花感到非常欣慰,也看到了更多古村落“重生”的希望。 “人是最重要的,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精神,有精神才有地方吸引力,这才是我们真正保护的。所以村落保护中要尊重当地人、尊重当地文化、尊重当地美学,否则强加给村民的东西不会生根发芽。”谭金花说,社区营造所焕发的力量是自下而上的,它收效很慢,但是基础稳,同时更需要用心付出。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1236.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学者+政府+村民 三位一体的古村落保护经验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