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铭非常享受文物修复的过程,他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战国青铜豆修复前 战国青铜豆修复后 “文物医生”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有一双神手,能医好文物的“病”。今天现身人前的文物那么完整光鲜,就都曾经过他们巧手的整治——或是清理,或是修复,甚至是“克隆”(文物复制。河北省文保中心技术顾问、研究馆员雷金铭就是当前中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医生”中的一员。 典藏匠心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 匠人匠语 每一道修复工序 都精心打磨 我理解的匠人精神,就是自己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的认真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对每件器物在修复的每一道技术工序都是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技术完美的孜孜追求,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代代传承的精神。 国家文化部 高技能人才 雷金铭生于1956年,现为河北省文保中心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修复40余年来制定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重点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和文物复制等工程设计方案30余项,重点工程施工20余项。抢救保护国宝级,国家一、二级文物4千余件,为全国各大博物馆复制文物700余件(套。1999年承担的国家文物局科技攻关项目“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课题,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领先,可在全国推广使用”。2009年申报的国家专利《青铜器文物修复剂及文物修复方法》获国家2001年度优秀专利称号。近两年他复制国宝级文物、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铁足大铜鼎2件,由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河北博物院收藏常年展出。曾协助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香港文物展、台湾博物院等复制各类文物,都达到以假乱真。他曾获国家文物局“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30年荣誉证书”。是国家文化部高技能人才。 古朴庄严的青铜器、温润典雅的陶瓷、鬼斧神工的石雕……不管去博物馆多少次,那里陈列的文物总能让人无比惊艳。可你知道吗?很多文物刚出土时可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完美,轻则变形褪色,重则支离破碎。要将这些文物修复得如古如旧,获得重生,就得靠非常高超的修复技术。河北省文保中心技术顾问、研究馆员雷金铭就是这样一位能让破碎文物“重生”的“圣手”,他也是现今河北仅有的40余年专职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人才。迄今他抢救保护的文物有上万件,其中国宝级,国家一、二级文物4千余件。雷金铭专长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铁器、陶瓷、壁画、木漆器等各类文物的修复也不在话下。 他的青铜修复技术源自清宫 雷金铭1956年出生于衡水冀县,是家中7个孩子的老大,解放前当地人有在京津从事古玩业的传统。他与青铜器的渊源,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清光绪年间,清宫造办处有八个巧匠手艺最高,人称清末“八大怪”,其中修复古铜器的一怪就是绰号“歪嘴于”的于师傅。19世纪末“歪嘴于”走出紫禁城在北京开了个万龙合古铜局,以修复青铜、金银等器物为业。他的弟子张泰恩人称“古铜张”,开创了民间“青铜四派”之一北京派的“古铜张”派。 张泰恩的徒弟之一是侄子张文普,张文普带的7名徒弟中有位高徒是衡水人王德山,手艺在北京古玩界首屈一指。1937年冀县13岁少年刘增堃到王德山店里当学徒,学艺6年掌握了铸造、配件、刻花、鎏金、作旧等工艺。 解放后,正是王德山、刘增堃等巧匠们开创了新中国的文物修复事业。刘增堃先后在中科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研所等单位工作,在河北他主要修复了包括战国中山国王墓和遗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及部分满城汉墓、定县汉墓、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文物等。这位刘增堃正是雷金铭的师傅,也是他的姨夫。 师傅技艺高超珍宝级文物重现风采 如今媒体经常把雷金铭和他的同行称为“文物郎中”、“文物医生”,雷金铭的“病人”中有一些蜚声海外的瑰宝,他最难忘的修复经历之一就是跟着师傅刘增堃参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文物的修复。 1977年河北平山三汲村中山国君王的墓中发掘出土大批文物。不过,1978年这批文物运回石家庄,出现在刘增堃和雷金铭师徒面前时,大多锈蚀斑斑、支离破碎,有些还变形严重。拿铜版兆域图来说,当时就是78块遍布锈迹的碎铜片。仅去除铜片上的锈迹雷金铭就用了近两个月,“当时几乎不用化学药物,全是手工。锈迹厚的地方用锉子等挑,用砂轮、砂条打磨。一点点磨一点点做。”之后他协助刘师傅粘贴、敲打、修补,最后一块长96厘米、宽48厘米、重达32.1公斤的铜版出现在人们面前,铜版上450个中山文字也清晰可辨。专家们这才发现它是中山国国王陵园总平面规划图,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版地图。 还有那件大名鼎鼎的“四龙四凤方案”,出土时锈蚀严重、扭曲变形。雷金铭记得当时这件文物从库房提出来在修复室搁了一个多月,“最难的是矫形,还是刘师傅的办法好,用锯解法,在没有纹饰、人们看不到的位置下锯,再重新焊上。能拉一次就不拉第二次,给文物最少的干预和伤害。”当时负责下锯的是雷金铭,只能锯到器身胎薄厚的三分之二左右:“为的是不损伤文物外层的错金银纹饰。”之后师徒二人合力轻轻将器身压正,再经过焊接、补配、加固等,让这件两千多年前的文物重现风采。如今这件“四龙四凤方案”是河北博物院文物“十大珍宝”之一,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件中国奇珍。 同批七八个师兄弟只剩他一人在坚持 今天说起来人们会觉得雷金铭真幸运,能看到还能摸到这么多宝贝。但繁复琐碎的修复过程无人知晓,拿青铜修复来说,包括病害分析、清洗、去锈、矫形复原、焊接、作旧、补配、封护等环节。一套流程下来往往就是几个月,既需要高超的技术,也需要高度的耐心,常常一坐一站一蹲就是一天,腰酸背疼、两眼发花是常态。 文物修复考验人的还不仅仅是体力,每件文物病情不同,修复方案也得因地制宜,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美术等多个学科。前些年雷金铭参与武强年画木刻板加固修复工程,为155块古雕刻版每块都制定了各自的修复方案。 种种原因造成文物修复的人才一直稀缺。当年与雷金铭同批跟刘师傅学艺的有七八位,最后就剩下他一个。也有人说刘师傅保守习惯留一手,对此雷金铭不以为然:“不是他掖着藏着,而是你没看到,他在做的时候你跟在他后头,他不会躲着,就看你用心学没有。” 雷金铭自己也带学生,如今他的部分学生已能独当一面:“我有时会跟年轻人说,应该趁着年轻多努力。干文物修复,就得有股子劲,一条道走到黑的单纯劲。” 宁可伤到自己也不能伤害文物 前一阵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挺火,雷金铭说他的工作状态跟故宫的同行差不多。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人家分工明确,他除了青铜器,陶瓷、壁画、木漆器等各类文物的修复都要涉足。行内人都知道,青铜器修复难度大,只要青铜器修得好那就一通百通;再就是他经常去发掘现场,“有的文物刚一出土必须马上修,等不了。譬如汉代彩绘陶大多是烧制后再描绘,出土风干就会变色褪色。” 时代在变,文物修复的技术也在变。雷金铭刚入行那会儿,修复工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做,“用钢棍、自行车辐条等砸了磨了,怎么趁手怎么来。”这些年,雷金铭也在努力探索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修复手段。像青铜器的矫形和除锈是全球文物界的难题,雷金铭通过摸索实验研制出了一种青铜器文物修复剂,他申报的国家专利《青铜器文物修复剂及文物修复方法》获国家2001年度优秀专利称号。 不管技术怎么创新,雷金铭有个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文物。工作中他受伤是常事:“为青铜器除锈刀子和锉子宁可拉到自己身上,也不能让它伤到文物,文物不可能再生。”雷金铭前几天做了个梦,“梦到几个人一起抬起件青铜文物,我直说‘小心,可别掉啊’,偏偏就掉了,我立马钻到文物下头去了,就想着哪怕砸到我也别摔坏了它。” 今年3月19日就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退休计划雷金铭早就想好了:“还是做这些工作,真的离不开它。领导说返聘,我说工资你们看着给,无所谓。” 雷金铭今年的工作计划已经排满,除了正在进行的辽代木器修复,还有战国中山铁足大鼎修复等两个工程在等着他。“做文物修复,过程就是一种乐趣。我到哪里看到一件文物,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该修那个也该修。如果我有分身术就好了,能把更多的文物保护好。能干就接着干吧。”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166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雷金铭:天工圣手让破碎文物重生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