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批自称是傅抱石在重庆金刚坡时期的国画作品登堂入室,在上海博物馆公然展出,舆论为之哗然;2002年初,河南某地举办了石鲁先生遗作展,百余幅作品在谎言的包装之下公开展示,意欲欺骗世人;2005年“3·15”前后,珠海博物馆举办的“国之瑰宝——黎雄才、关山月作品展”,展出的38幅作品经过关山月之女关怡、黎雄才之子黎捷现场认定,全部为假冒之作。 1.易天也八尺横幅山水画作品《气壮山河万里云》 “事实上,这些展览的目的是将伪作‘洗白’。”业内人士一语中的。很多藏家买到假货后不甘心承受经济损失,于是千方百计寻找一些渠道为自己的藏品“洗白”,以求日后能转手出去。也常常会有藏家找到博物院,希望能在博物院办展览。如果要求被满足,日后就会成为他们宣传的说辞,无形中给作品贴上“真迹”的标签。 还有人想方设法出书、上电视,甚至“假拍”,目的都大同小异。2009年,吴冠中的一幅《松树》在香港拍卖。其实拍卖前,吴冠中已经亲自告知拍卖行此系伪作,谁料拍卖还是照常举行,并以158万港元成交。业内人士揭露,买家其实就是拍卖行自己,目的是留下成交纪录,等风头过后再以真品的面目出手。 3.“官大字贵”官位决定价格 书画作为一门艺术,虽然是商品,最终应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但是书画作品的价格到底由谁决定?在书画市场早已形成一条私下操作的潜规则:以官职大小来确定润格。 2.刘振平小丈六横幅山水画作品《观沧海》 “人‘下台’了,行情肯定会跌。”一位业内人士举了一个例子: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贬值到100万元。其字画瞬间贬值10倍,原因和书画本身毫无关联,仅仅和作者的身份头衔的变化有关。 受官场文化影响,很多人投机钻营,只为一个主席、副主席的头衔而争抢,其实争抢的是头衔背后的利益。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官员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资质平平的文化工作者捧成“大师”,“大师”有身价了,创作的作品成“珍品”了,“大师”得利,一些官员拿这些“大师”作品送礼也得利,双方就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双赢。这种官本位“艺术”已成为当今中国艺术市场最大的问题和收藏灾难。 https://www.kaimen360.com/zixun-42324.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
关于书画市场究竟有多少水分的评论